有聲書:《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星雲法師: 「無」最快樂

 目錄

「無」最快樂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智亦無得」之後,接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句經文很重要,意思是說,我們在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分別;「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動亂的六塵;「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沒有這麼多分別;無十二因緣,沒有過去、現來、未來;「無苦集滅道」,沒有這許多因果關係。  「無智亦無得」是這也無、那也無,無到最後,以這個「無所得」而有「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什麼? 就是菩薩道。 要怎麼成為菩薩呢? 要以無所得才能到達菩薩道。

有的人會說:「最初說無這樣、無那樣,讓我們都感到很害怕,原來無到最後並沒有無,還有個菩提薩埵!」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般若心經》給人走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興致都沒有之時,忽然一個轉身,柳暗花明! 那個柳暗花明是一個新的人生的開始,「以無所得」開啟了一個菩薩道的人生。

這個「無」很好,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你有心做什麼事,有意做什麼事反而不能成功,你無心無意,就能成功了。 意思就是有相、有對待、有執著、有人我,就與真理不相應;無相的、無我的、無對待的,與真理就相應了。

有一對新婚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丈夫在兵工廠服務。 有一天丈夫在下雪的冬天抱回來一隻小狗,跟太太說:「小狗在雪地裡快要冷死了,我們可憐牠,就收養牠吧。」為牠取個什麼名字呢?  「從雪地裡抱回來的,就叫『雪來』好了。」

雪來漸漸長大了,先生每天下班,坐火車回家,一下火車,雪來一定在火車站等候主人。

有一天半夜,雪來的叫聲很急。 這個丈夫在兵工廠工作,擁有手槍,於是拿了一枝手槍作預備,察看是否有壞人,後來發現原來是一個小偷來到家裡。 這個小偷看到他手裡有槍,趕緊下跪,說:「先生請慈悲,我是第一次偷竊。我的老母親生病,我們家裡很窮,不得辦法,只好出此下策偷你的東西。」

夫婦兩人給他這麼一講,不但不怪他,還生起了同情心,拿了家裡能吃的奶粉、雞蛋,並且拿了一點錢給他,說道:「你去做小生意,不要做小偷。」這個小偷以為這下要犯罪坐牢了,想不到這家男女主人對他這麼好,於是千恩萬謝的走了。 事情過去之後,兩夫妻也沒再把它掛在心上。

後來兵工廠發生爆炸,男主人殉職了,太太沒有了丈夫,很傷心,以後怎麼辦呢? 好多人都叫他改嫁,他卻不肯。 後來,他到了一所學校去教書。 一年、兩年、三年過去了,狗子雪來仍然每天到火車站接主人丈夫回家,當然是接不到人了,因此,牠總是歡喜的去,失望的回來,多少年都是如此。 後來大家就替這個狗子改了名字,叫作「標準鐘」,因為牠每天到了下午五點,就會出現在火車站。

這個太太最初還沒有到學校教書的時候,生活很艱難,雖然親戚朋友給予救濟,但總也救濟不了那麼長的時間。 正當困難的時候,來了一個鄉下人,牽了頭羊,挑了多少菜和雞鴨來給他,說道:「太太,多少年前到你家裡來偷東西的就是我,我想到先生和太太對我這麼好,我後來也做了小生意,現在家裡經濟很好,想到這都是你們賜給我的,所以特地到這裡道謝。這是我在鄉下種的菜,羊、雞也都是我自己養的,送給你!」這個太太想,我現在無依無靠,多少的親戚朋友週濟我,最後都為難了,今天意外地得到這麼一個人來幫助我,就收下來吧。

後來這個鄉下人知道他的丈夫去世了,經常會送來糧食、蔬菜。 經過了多少年後,這個太太想,過去我們幫了多少人的忙,但是現在那些人都不睬我們了,這一個小偷,是我們無意之間幫了一點小忙的,他現在卻回報起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沒有希望他回報的,反而給予這麼大的報答。

說到布施,《般若心經》是繼承《金剛經》的思想而來的。  《金剛經》裡有三十二分,主要的宗旨就是「布施無相、度生無我、生活無住、修行無得」這十六個字。 怎麼布施? 要無相布施;怎麼度生? 要無我度生;怎麼生活? 要無住生活;怎麼修行,要無得而證?

無,各位想一想,無是什麼? 無是無限、無量、無邊、無上。 佛教徒唱的〈迴向偈〉裡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段,也都是用「無」來形容的。 我們常常鼓勵一些信了佛、但是發心還不究竟、不真實的人發「四弘誓願」,也就是四種大志願,度眾生、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

人生勇猛精進,亦應如此。

舍利弗尊者是一個小乘的聖者,有一次發菩薩心,要「菩提薩埵」。 怎麼「菩提薩埵」? 要無相、無我、無住、無修,才叫作「菩薩」。 既然舍利弗發了菩提心,當然就要行菩薩道。

有一個天人為了試驗他,變化為一個青年,在路邊哭泣。 舍利弗一來,問道:「你在哭什麼啊?」「我不要跟你講,你是幫不上忙的。」「我是一個修行人,專門解救人的苦難,你在哭,一定是心裡有苦。我是一個發菩提心,發願要菩提薩埵的人,你跟我說吧!」「我真實地告訴你,我的媽媽有病,醫生說他的病沒有辦法醫好,必須用一個有修行的人的眼睛做藥引給他吃,才能恢復健康。」

舍利弗一聽,「很好,我就是修行的人,我願意布施你一個眼睛,你不要再哭了。」那個青年人說:「那怎麼行呢?我拿你一個眼睛,我是要犯傷害罪的,你要給我就自己給我吧!」於是捨利弗用力地挖下了一個眼珠送給他。

那個青年又說:「醫生說,右邊的眼睛吃了沒有用,要左邊的眼睛才有效。」舍利弗這一聽,心想:「糟糕了,把個右眼布施給你,至少我還有左眼看得到,哎!我剛才怎麼沒有先問一聲,你是要右眼,還是要左眼呢?只能怪自己粗心了。算了,發了菩薩心,要菩提薩埵,一切都要無我、無相、無人,以無才能菩提薩埵。」

「好,左邊眼睛你再拿去吧!」那個青年人拿了眼睛,不但不感謝,放在鼻子上聞過之後,立刻就朝地上一摜,還用腳去踐踏。

他說:「你這是什麼有修行的人,你的眼睛好腥、好臭喔,這怎麼能給我的媽媽吃呢?」舍利弗的眼睛雖然已經看不到,但是耳朵還聽得到。 他心裡想:「哼!你這個傢伙,要眼睛,到哪裡去才要得到啊?竟還要有修行的人的眼睛。給你右眼,你說不對,要求左眼;左眼給你了,你又嫌臭,這許多眾生真是難度,簡直不知好歹!算了,我也不發菩提心了,我也不要證空證無了,我還是做我的小乘人吧。」

這時候佛陀出來了,他說:「舍利弗!剛才是天人來試驗你,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你要做菩薩,就要禁得起考驗;你要通過考驗,就要有真正的『無』。你剛才起瞋恨心,你就是還有『有恩於人』、『有對待』、『有高下』、『有分別的心』,這樣怎麼能進入菩薩位呢?」舍利弗聽了很慚愧。 所以小乘人要發大心,證到無、證到空,並不是那麼簡單。

「無」,很偉大。

我們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面生活,要如何體會「無」的道理呢? 比方說,家裡有一些是是非非,人家說你幾句、怪你幾句,無關緊要,不計較;什麼人對你不好、障礙你,不要緊,我無瞋恨、無報復心。 因為你把自己安住在「無」裡面,所以就很有力量;安住在「無」裡面,就會如如不動。 若老想著錢、想著名,心裡患得患失,就不平安了。 有錢、沒錢沒關係,有地位、沒地位沒有關係,有兒女、無兒女沒有關係,有人對我好、沒有人對我好沒有關係。 凡事我都沒關係,我都不要緊,那麼我就安住在「無」裡面。

無不是沒有,一樣可以有錢,可以有功名富貴,有朋友、有愛情……在事相上可以有,但是在心上要無,也就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農夫在田裡立了木頭人,鳥怕它,也就不敢來啄食了。 但是儘管田裡有許許多多的鳥兒、花草,木頭人卻絲毫不為外境所動搖。

我們在世間的生活,如果有了般若,會怎麼樣呢?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好像從萬花開放的花園裡走過來,卻一片葉子都沒有停留在身上。

深深體會「無」:無為、無動、無住、無念的妙處,我們也就常享受無的快樂。

我出家後就沒有回過我剃度的常住。 幾十年前,我從佛教學院畢業,回到我的剃度常住禮祖。 我常住上的當家師是我師兄,我一回去,他就找了一間小樓房給我住。 因為只有我一人,房間又這麼大一個,顯得空蕩蕩的,於是師兄就在我的房間裡擺了很多罈子、罐子。 我記得他跟我講:「這個是年貨!」就是過年時,招待信徒、客人吃的糖果、餅乾之類,他用個罈子把它們都封了,封好之後,再用東西蓋著,擺放在那裡。

我經常會肚子餓,肚子餓了,就下樓來到處轉,跑著、轉著就為了等飯吃。 雖然我肚子餓,不過我始終沒有去開過那些罐子。

有一天師兄跟我說:「你很好。」什麼很好? 他說:「我擺在你房間裡的那些蜜棗、桂圓,你都沒有吃。」「你擺在我房間的蜜棗桂圓,你怎麼知道我沒有吃呢?」他說:「我做了記號。」

這一下我感到好慶幸,阿彌陀佛! 假如我吃了,這下還得了嗎? 在我師兄面前一定要失去人格了。 現在想想,師兄也不好,跟自己的師兄弟相處,還做什麼記號呢?

我一直不喜歡東西很多,希望東西很少;東西多是拖累、是掛礙,要無才好。 或許各位有好多件衣服,現在要外出了,這件衣服、那件衣服不斷地挑選著,挑選到最後,卻沒有一件合適的。 其實,並不是沒有衣服,而是不中意,人不中意之時,多、有也等於沒有。

我們出家人只擁有一件衣服很好,今天在這裡,明天到高雄,後天見什麼重要人物,都是穿這一件,心無掛礙。

不要以為「無」不好,認為自己很窮,常常沒有錢,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無錢不窮,無心,對於什麼事都沒有真心才是貧窮。 想一想,哪一樣東西不是我們的? 山河大地,清風明月都是我們的,虛空宇宙都是我們的,法界是我們的,所以我們不窮。 所謂「無」,虛空無相,所以能生萬物,能有森羅萬象。

無心無相,無心就不執著,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媽媽,你是我的兒子、女兒等等,出了家,我不這樣著相,那麼,天下人就都可以做我的父老兄弟姐妹了。 我不執著哪一個位置、哪一件衣服才好,那麼處處都是好位置、隨意一件衣服都好穿,就能隨遇而安。

有一位高峰原妙禪師,他在一個山洞裡修行。 為了不准任何人去探望他,他一上到山洞去就把梯子丟了,所以沒人有辦法上得去。 他一個人住在山洞裡,要吃飯了,就從上面把繩子吊下來,拿一點東西裹腹充飢。 住在山洞裡,頭不剃,鬍鬚不刮,衣服不換,也沒有水洗澡,更沒有個朋友和他談話。

他在山洞裡一住就是多少年。 有一天他修行圓滿了,有人問他:「你住在洞裡,沒有水,沒有剃頭,沒有衣服穿,沒有東西吃,又沒有朋友,怎麼過日子啊?」「我有一個『無』很好。我不剃頭沒關係,我心上的煩惱早就沒有了;我不洗澡沒關係,我心裡早就清淨了;我沒有衣服穿不要緊,我用佛道來莊嚴身心;沒有人跟我談話沒關係,十方虛空、日月星辰、山林裡的樹木花草,這一切不都是我的道友嗎?我沒有感覺到缺少,我沒有覺得寂寞。」

所以,「以無所得」,就可以「菩提薩埵」了。

日本橫濱總持寺有一尊中國大禪師石頭和尚的肉身不壞舍利。 我去過日本幾次,每次都會去頂禮石頭和尚。

石頭和尚十二歲時,就拜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做師父,但只親近了三年的時間,六祖就圓寂了。 一個小孩能怎麼辦呢? 石頭和尚本來的名字叫希遷,惠能大師要圓寂之前,希遷問他:「我出家以為能依靠你,現在你要圓寂了,我這麼小,怎麼辦呢?」

六祖告訴他,你「尋思去」。 他以為師父的意思是叫他天天要參禪,要參話頭,要思想。 從此以後希遷就天天打坐。 坐了很久之後,一位老禪師對他說:「師父圓寂了,不趕快做點有用的事情,天天在這裡呆坐做什麼?」「我的師父叫我『尋思去』。」老禪師就指點他:「不是這個意思,你有一位大師兄叫做青原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六祖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南嶽懷讓,一個叫作青原行思),『尋思』就是叫你去找你的大師兄行思禪師。」於是希遷把二斤半的包包揹起來就找師兄去了。

這位師兄也是個開悟的大德。 過去禪宗接引學人,人來了都要先給予考試一番。 行思禪師看到來了這麼一個小師弟,就問他:「你從哪裡來?」希遷說:「曹溪來。」「什麼叫曹溪啊?」「就是你我的師父六祖大師住的地方啊!」

「從這麼重要的地方來,那麼你在曹溪得到什麼東西?」希遷回答說:「未到曹溪也未失。」意思是說,我沒有到曹溪去,也沒有失去什麼,我不必要得到什麼東西。 我本來就有真如佛性,何必到曹溪去得這個東西,我不到曹溪也沒有失去什麼。

青原禪師再說:「既是如此,你何必又要到曹溪去呢?」既然沒有失去,你何必要到曹溪去呢? 石頭希遷下面一句回答得很好,他說:「假如不到曹溪,怎麼知道沒有失去呢?」

真如佛性這個東西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無,說得什麼東西也不對,說失去什麼也沒有,無得無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