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星雲法師: 沒有煩惱的人生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接下來再講經典裡說的無十二因緣、無四聖諦。  「十二因緣」或「四聖諦」是佛教根本的教義。 先前提到的六根、六塵、十二處、十八界還是名相上的分類,而十二因緣是講人生死的程序:人生怎麼從過去到現在,怎麼從現在到未來;也就是講十二因緣的關係。

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人生從過去到未來,就是這十二種程序的關係。

我們從何而來? 當然一定有個過去的因,不會從天上忽然掉下來。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生命的本體,父母也不會生養我們。 人生從哪裡來? 無明和行就是這個過去的因。 有了過去的因,接著就有現在的果,這個果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和愛。 有了愛、取、有,我要愛、我要擁有、我執取,那麼就又造下現在的因,然後再感未來生、老死的果報。

「無明」是個什麼東西? 無明就是「不明白」。 真如佛性是明白的,是覺悟的,是出世間的。 世間上的生命被覆蓋著,沒有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無明。 有時候,佛教把無明和真如說成是一個,生死就是涅槃,無明就是真如。 有人會困惑:「這個太矛盾了,不是說了生死、了生死,怎麼又說生死就是涅槃?不是說離無明、離無明,怎麼又說無明就是真如?生死怎麼會變為涅槃,無明怎麼會變為真如?」

舉例來說,剛採下來的鳳梨,吃在嘴裡好酸、好澀。 把它放著,經過風吹日曬,幾天之後再來吃,就變甜了。 這個甜是從哪裡來的? 就是從原本又酸、又澀的鳳梨,經過和風麗日的洗禮之後,才變甜的。

無明經過修行,就成為真如、成為佛性,所以,無明是生命的本體,是生死的根本。 若到了覺悟不生不死的境界,就是涅槃真如做本體了。

涅槃真如是天上生的,還是地上長的? 是父母生的,還是諸佛菩薩給我的? 都不是,是從當初的無明而來。  《大乘起信論》講「一心開二門」,也就是一個心分成兩條路,一個叫作「真如門」,一個叫作「生滅門」。 真如和生滅是不二的,也就是空和有是不二的。

覺悟的真如在這個地方,不覺悟的無明在那個地方,本來是兩面的,而我們凡夫眾生卻避開真如、避開覺悟,所謂「背覺合塵」,一直往無明的路上走,這就叫作生滅門,也就是生死流轉門。

十二因緣,因為無明而行,而生死流轉。 從無明一直到老死,老死了又再無明,無明又再老死,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未來又成為過去,永遠都是一個環型的狀態,也就永遠不得解脫。

要想從流轉回歸還滅,就要從無明說起。 所謂「無明」,生命一念不覺,就有生死人我,就有了差別世界。  「行」是什麼呢? 行是行業,我們常講一句話,「唉呀!我前世不知道造了什麼業?」這個業就是行為,行為決定一切。 世間上的苦和樂,真實說來,都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都是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的一切。

經典裡有這麼一個故事。 爸爸對公主說:「你應該感謝有我這麼一個國王爸爸,穿得好,吃得好,無憂無慮。沒有我這個爸爸,你怎麼會有這樣的辦法?」公主說道:「爸爸,不是你的關係,現在我這麼幸福、這麼快樂是我的關係,是我的福德因緣。」這個專制的父王一聽,很生氣,「你講這樣忤逆我的話,好!我就看看你有多大的福氣!」就叫大臣找來一個乞丐,強迫他嫁給一個乞丐,「讓你去享受富貴榮華吧!」

這個公主叫作善光公主,他嫁給了乞丐之後,一點都不難過,也不傷心,因為在他的思想裡,一直有著「自己會有辦法的」想法。 他對乞丐丈夫說:「夫君,你怎麼會流落到做乞丐的地步呢?」丈夫說:「我還小的時候,家裡萬貫家財,但是一把無情火來,把房子都燒掉了,家人都死光了。我那時候年紀小,沒有其他能力,只有出來討飯。」一個討飯的人,還有什麼辦法來復興家業呢?

公主一聽,「你本來不是窮人家的小孩,那麼家裡的房子燒了之後,土地還在吧!在哪裡?」「土地有什麼用?都是斷瓦殘垣,都是破瓦片、破磚頭。」他說:「沒有關係,你帶我去看一看,我們可以把地犁一犁,種種葡萄,或種種什麼東西。」回家之後,兩人努力地犁地,不犁則已,一犁犁出他父母過去埋藏的黃金、珍珠、寶貝,一下子就發財了,沒有多久,高樓大廈又在原地興建起來了。 國王得知此事,心想:「真的是如佛陀所講的,人的罪業要自己承擔,福德也是自己享受。」你有多少福德因緣存在銀行裡,它都會讓你自由取用。

什麼銀行? 就是我們的堅牢庫,我們的功德寶藏。 不過,若浪費功德,老是透支,寶藏用完了,就要貧窮了。 所謂「行」業,自己造作的業,就要自作自受。 幸福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苦痛也是我們自己招感的,所以自己對個人的苦樂要負最大的責任。 從無明而行業,行業有善惡,然後就有「識」,這個識就是佛教唯識家講「第八識」,就是我們生命所依的阿賴耶識,又叫作藏識,一切的善惡都在裡面,所有行為造下的好與不好,都藏在第八識裡面。 第八識遇到父母的緣份,就投胎去了,這個生命的識、靈魂就要去投胎了。 投胎到母胎裡面,就叫作「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 父精母血一和合,生命一接觸,精神和物質就連在一起了。 色,就是物質,也就是人的肉體,名就是精神,就是受想行識,兩者和合之後,哇哇墜地,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六入」又叫作六根。

讀《金剛經》的人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倘若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專門和外面的六塵境界打交道。 所以六入一和六塵打交道,我們每天就要忙起來了。

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舌頭要嘗,身體要感觸,一天就忙起來了。 六入一忙起來,就要去感觸。 眼睛接觸色,耳朵接觸聲音,有了接觸,就有感受,感受到快樂,感受到很美,感受到很歡喜。

無明和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現在的果。 我們由於過去的無明和行,就有了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結果,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 我們現在的人生又再製造未來的因緣。 製造什麼未來的因緣? 我「愛」。 我愛什麼? 有的人愛名,為了愛名,又造作了多少善惡業;有的人為了名而做好事,有的人為了名而做壞事。 愛什麼? 愛人、愛金錢、愛感情。 感情,有時候讓我們成就功德善業,有時候卻讓我們造下罪業。 所以感情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 感情用到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到壞的地方就是壞;感情用到好的地方,感情就不是罪惡,不過用得不當,就會製造人間的糾紛。

由愛而「取」、而執著。 執著什麼? 執著我愛的人、我愛的房屋、我愛的花朵、我愛的衣服、我愛的學位、我愛的名、我愛的權力,心中吶喊:「這是我的,你們都不可以動!」

執取以後就成為「有」,有也是業。 把這許多善惡業統統集合在一起,就成為「有」,有了善惡業的因,又要再招感未來的生、老死。 死了以後,又再從無明來起,過去、現在、未來,未來、過去、現在,就這樣不斷的流轉。 大海裡的水洶洶地流著,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裡去了? 它會再流回頭的。 不回頭哪裡能維持那麼多的水呢?

這十二種叫作「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個接一個,像接力賽一樣的接棒。 又例如我們平常燒柴火,一木柴燒完,再換一根,一根木柴燒完,再換一根……如是燒了幾十根,火還是原來的火。 這把火,就如同是生命之火,生命之火藉由木柴,一根一根的燃燒下去。 雖然一根一根的木柴有所不同,但是生命的火卻沒有不同,一直延燒下去。

我們的生命一世又一世的輪轉不已,形體總是不一樣。 不過儘管變成張三、叫做李四,身體的薪柴不一樣,生命的火卻是一樣的。 生命在「緣」裡面,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生死流轉。 所以,生命的現象,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 人生的因緣,主體為因,加上緣,就有結果,即所謂因、緣、果。 如果我們不要流轉,不要生死,不要輪迴,有沒有辦法? 當然有! 佛教提出念佛、參禪,種種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要「了生脫死」。

我們讀《般若心經》,主要是為了要有般若,證悟般若智慧,超越對待、超越有無、超越生死之外,去認識自己生命的實相,去認識自己的本來面貌。

什麼是本來面貌? 可叫做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實相……名稱儘管很多,可是意義卻只有一個。 它只是從多種方面來解釋我們的本來面貌。 等到我們把自己的主人翁認識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認識自己了。 當認識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時候,煩惱無明也就打破了,無明一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接著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 老死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還滅了,人就解脫了,就回歸我們的本來面貌,回到我們的老家了。

佛教的根本道理怎麼講? 就是一個圓。 從什麼地方開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結束也不知道,好比時鐘滴滴答答走不完,從一點到五點、到八點、九點、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又從一點、二點、三點……到十二點。 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在生死的圓圈子裡轉來轉去。 無明是無始有終,我們的真如佛性是無始無終。 我們的本來面貌、我們的生命究竟從哪裡來? 無始以來就有。 那麼,生命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 沒有結束,它就如同時鐘的循環,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無明從無始以來就和真如佛性在一起,有真如佛性就有無明。 等於一面光明的鏡子沾染了灰塵。 但是無明有終,無明煩惱是能去除的,它可以從圓圈子跳出,超越圓圈,跳出三界,超出因緣果的範圍。

假如有人問,你從哪裡來? 我是爸爸媽媽生養下來的。 你爸爸媽媽從哪裡來? 他們是從祖父母來的。 祖父母從哪裡來? 曾祖父母。 曾祖父母從哪裡來? 高祖父母。 往上推,八十代、九十代、一百多代。 究竟你是從哪裡來的? 生物學家講,人是從細胞組織而來的。 那麼,細胞從哪裡來的? 這就不知道了。 不管科學家創造什麼東西,就是不能創造生命。 除了細胞,一定還要有其他的東西組合,才會有生命。

所謂真理,人生從哪裡來? 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生、老死,又再無明緣行,行緣識……像時辰鐘一樣輪迴不已。 人生在六道輪迴裡走來走去,永遠走不完,哪裡是開始、哪裡是結束都不能知道。

我們現在來畫一個圓圈,在圓圈的中間畫一個人,旁邊寫個生老病死。 人生了就會老,老了又得病,病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老……生老病死是沒有結束的。 人沒有結束,心也是一樣,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升起,停了一下,又再換另一個念頭。 第二個念頭升起,馬上又沒有了,又再開始了另外一個念頭,如是生、住、異、滅。

我們觀照自己的心是不是這樣的情況? 前念升起,我想到我喜歡的人,那麼才想到那個人,後面一念又升起,那個人有對不起我的地方。 老是想到這些苦惱事,即使不想他,他的影子還是會在腦筋裡出現。 這顆心就是這樣生住異滅,一天到晚轉來轉去。

心如猿猴,雖然你想用繩子把它扣住,可是它還是在那裡蹦跳,一刻都不休息。 我們說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鍊子來扣住這顆妄動的心。 在每日的訓練下,一天一天把鍊子剪短,今天剪短一寸,明天剪短兩寸,剪到最後,不需要鍊子了,它也不再跳動了,心就降伏了。 降伏了以後,不用鍊子它也不跑了。 如何降伏其心? 就是用這條鐵鍊子來訓練! 如同耍猴把戲般,我們把自己的心當成猴子,耍自己的把戲。

不只心在一個圓圈裡,物也一樣。 物是什麼? 物就是成住壞空。 桌子、講台,用了三年、五年、十年,就是用了一百年、兩百年,總有一天會壞去。 壞去了、沒有了不是空,不是沒有,「空即是色」,它又會再造成。

「有」不執著了,卻執著一個「空」,也很危險。 例如有人說:「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兒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貴了;身體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這不是很可怕嗎? 佛說,如果眾生執著有,有辦法救度他們,教育他們;如果眾生執著空,就沒有辦法教,沒有辦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裡面去住茅棚;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爛的衣服。 在家信徒也往往歡喜這樣的出家人,「他在閉關,真了不起!」「他不吃飯,只吃水果!」「他不吃飯,只有喝水。」不吃飯,只吃水果? 那麼山裡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嗎? 牠們跳啊、蹦啊,精神還是那麼好。 不吃飯,只吃水? 水裡面的魚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 牠們的活動力這麼強。

有人以為不吃飯就是修行,穿破爛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裡就是修行,閉關就是修行,這倒不一定。 自私自利,對佛法沒有信心,對一切眾生沒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們就不能認定他是一個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飯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臥都是佛法。  《金剛經》裡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許有的人會起了懷疑,堂堂偉大的《金剛經》,可惜一開始就是講吃飯、穿衣、走路、洗腳等無聊的日常瑣事。 他並沒有想到其實這就是佛法。

「食時著衣持缽」,是持戒;「入舍衛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飯的時候,要出去講說佛法,不講說佛法,就沒有人供養;「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缽,儘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飯食訖,要「收衣缽」,還要「洗足已」,是精進;「敷座而坐」,是禪定。 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飯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 生活裡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離開生活,離開眾生,自己一個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 慈航法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還有一個人沒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緣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惑、業、苦。 起惑,眾生因為煩惱,怨天尤人,而造作種種惡業;身心造了業,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煩惱,又再起惑。 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在惑業苦裡輪迴。 假如惑滅了,也就不造業了;不造業,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般若心經》講「無無明」,空裡面沒有無明,就等於說鳳梨裡沒有酸、沒有澀、沒有苦,為什麼? 因為它將來會甜;我們人沒有無明,因為無明會結束。  「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了脫無明。 為什麼呢? 無明本來就不是真我。 所謂「不增不減」,空不是說先有了一個東西,我們再來空掉它,也不是說先有後空。 我們要知道空和有是「不異」、「相即」,是不離的。 所以我剛才說,寧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執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見。

佛經有這樣兩句話:「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寧可以起「有」的見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寶、有天堂、有地獄、有妻子、有兒女、有功名富貴。  「有見」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們起了空見、偏執於空見,即使只如芥子許,也很糟糕。 為什麼? 因為我們離開了「有」談「空」,就是頑空、斷滅空。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我們體會空的什麼呢? 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斷滅的無裡面去,那就危險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