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法師:如何看清自己?


坐禪的人內心是非常和諧寧靜的。 修行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做減法,越來越簡單,簡單到極致就入道了。 而世間人是做加法,越來越複雜。 人生在四十五歲之前是做加法,什麼都做,什麼都去經歷;四十五歲之後就要做減法,適合我們的才做,不適合的就不做。 要懂得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家做得再好再賺錢,只要不適合自己,就不能去做。

有一句歌詞:海枯石爛不放手,望穿秋水不回頭。 如果我們有這種精神、這種毅力,世間上什麼事情會做不成呢? 就是成佛也綽綽有餘! 我出家三十年,一路被打擊,就是靠這種毅力活到今天的。

你的心放在哪裡,就在哪裡成就。 你們的心放在哪裡了? 你們有什麼本錢利益眾生? 想普度眾生、開悟成佛,客觀講是好事,主觀講也是一種貪欲——你不貪紅塵的財色名利,貪出世間的智慧和解脫,本質上還是沒有區別。

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個主題——看清自己的內心,或者說認識自己的內心。 識心才能達本,一個人沒有看清自己,他的人生定位一定是錯的。 即便你看清了自己,如果主宰不了自己,還是無法實現你的理想。 一個凡夫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首先是認清自己,給自己一個恰當的定位。 比如,是適合當和尚,還是適合經商、從政等等。 其次,定位之後,還要清楚通過什麼方法、途徑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也許你會說,我肯定了解自己,我不了解誰了解? 但事實恰恰相反,凡夫俗子的確不容易了解自己,只有成熟的人、悟道的人才會了解自己。 可是成熟談何容易,悟道更談何容易!

上天給了我們兩隻眼睛、兩隻耳朵、一張嘴巴,是要我們多看、多聽、少說;兩隻手是讓我們多做,左右配合好;兩隻腳也是多走,多尋 師訪道。

人為什麼要群居? 人生為什麼需要另一半? 廣義上講,另一半並不局限於夫妻,你的子女、朋友、同事也是你人生的另一半。 人的一生,無論做人、做事,還是修行,每一步路都需要另一半,獨自一人是沒有辦法邁步的。 歷史上的確有人獨立生存過,但他沒有辦法獨立發展,沒有辦法利益社會、利益眾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懂得感恩、讚歎、認可別人。 如果你沒有這種好品質,你永遠是孤立的。 如果一個人在情感上有伴侶,事業上有伴侶,修行上有伴侶,他的內心一定是健康的、陽光的、感恩的,他敢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別人看。

人的本性是喜歡接受弱者,不喜歡接受強者。 因為與強者打交道,你會失去自我,你會感覺到——我不存在了,我的能力有限、精力有限、金錢有限、權力有限,一切都有限;而與弱者打交道,你會找到感覺—  —感覺到你存在、你有用、你有能力、你偉大。 但是,一個人要想超越自我,還真要與強者打交道。 與弱者打交道只會增強你的自我,與強者打交道才能破除你的自我。

單一的顏色不成畫,一幅畫必須有兩種以上的顏色,人生也應該是五顏六色、酸甜苦辣的。 如果長期一種形式、一個味道,你就麻木了,你就不會成長,就看不清自己。 要想認識自己,要想自己的覺照功夫不丟失,你必須走在一條酸甜苦辣的道路上。

如果你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還怕不得志嗎? 任何一個地方都缺人才,現在是開放的年代,全球信息一體化,你只要有才華有能力,就一定會有有智慧的人認識你,讓你發揮你的才智。  “樹挪死,人挪活”,今天我們要重新審視這句話,一個人如果一年換三個工作,你就不用錄用他了。 一個和尚如果一年住了五個廟,你也不用留他,你是留不住的,你也不用遷他的單,他很快就自己遷自己的單了。 如果一個和尚出家十年住了兩個廟,你馬上要給他鞠躬——這種人心中有道,心是清淨的、安靜的。 如果一個和尚出家十年住了多少個廟自己都記不清,這種人是浮躁的,心安靜不下來,心中沒有道,不要說為寺廟作貢獻了,就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

如果你的心都定不下來,如何實現你的理想? 如何向你的理想要回報? 修行,重要的是看你的內心簡不簡單、清不清淨,看你是否認清了自己,是否選擇正確。 選擇大於努力,選擇明師,選擇法門,它們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你個人的努力。

人,在沒有成就之前,很多時候都是活在顛倒之中。 只有你變得有智慧了,你才認識有智慧的人;只有你成為明師,你才認識明師。 難道沒有開悟,我們就不會選擇明師嗎? 在這個環節上,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你們現在就思考,怎麼解決?  (答: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說得對,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你會貨比貨,說明你還是識貨的。 事實上找佛的、需要明師的都是凡夫,聖人不需要找佛,也不需要明師。

現在的和尚居士拜師都拜得太多了,今天一激動,哇,萬行大師這句話說得太好了,就過戶到萬行大師的門下。 明天發現萬行大師的行為很古怪,馬上又過戶到西華寺住持那裡。 佛祖不會反對我們過戶,四弘誓願裡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告訴我們可以學很多法門,追隨很多明師,禮敬好多個師父。 沒有問題,你可以繼續過戶,但是你必須清楚,必須看準這個戶主是不是能滿足你的需求,解決你心中的無明。 如果只是跟風從雲地過戶,那就沒有意義。

我們跟隨一個人,是學習他的優點。 你不需要看明師的缺點,而要看明師手裡是否有這把鑰匙,是否能破除你的無明,開啟你靈性的大門。 只要他對我們有幫助,我們就應該禮敬他、尊重他。 一個修行人,只要目標明確,方法正確,怎麼可能不成就呢? 我們天天在捕捉目標,年年在捕捉目標,目標是什麼呢? 就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你的心不簡單、不清淨,不能安住在當下,你立的目標再多,拜訪的明師再多,你也無法變得簡單,也無法解脫。

如果你是一個領域的專家,你不能把你的專業知識、研究成果,用五分鐘時間讓一個外行人聽懂,說明你對你的專業知識還不是真正通達明了、圓融無礙。 我們在座的出家師父有沒有這個本事,能不能用五分鐘時間讓一個外行人了解佛教的核心教義呢?  (有人答:能)好,我要恭喜你! 你看,其他人都不敢回答。 不敢回答是對的,回答也是對的。 不敢回答說明你認識自己了,知道自己現在的確做不到,恐怕要花幾天時間才能把佛教的核心教義介紹給外行人,讓他們聽懂。 敢回答說明你只是自信而已,但自信並不代表你自知自能。 如果光有自信,沒有自知自能,那就變成了自大自狂。


師:佛教是為誰服務的?

答:眾生。

師:為眾生服務的? 佛教為豬馬牛羊服務嗎? 為石頭山河大地服務嗎? 沒錯,佛教也為豬馬牛羊服務,也為石頭山河大地服務,但首先是為人服務的。 如果你不了解人與萬物的關係,就無法把自己與萬物很好地融為一體,人本身也是萬物的一部分,是萬物的開源。

一個人認識別人相對容易,認識自己就不那麼容易了。 為什麼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卻能認識別人呢?

答:兩隻眼睛往外看。

師:眼睛往外看,心不往外看有用嗎? 眼睛看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看哪裡。 因為我們的眼睛耳朵都在看外面、聽外面,很少看內心世界、聽內心世界。 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又如何了解外在世界呢?

外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投影,你內在有什麼世界,外在就有什麼投影。 你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學會如何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你看清楚了自己的內心,才能知道用什麼方法與你的另一半,包括你的父母、子女、朋友、同事、 師父或徒弟,更好地聯結、相處、共事,乃至融為一體。

你不要先看別人、要求別人,先看清自己、要求自己。 你只有看清了自己,才能駕馭自己去與外面對接。 我們的心才是萬事萬物的第一因素。 如果你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的人,甚至是一個真正能為你的理想、你的慾望去死去活的人,你很快就會認識自己,也很快就能學會駕馭自己。

什麼叫做理想? 什麼叫做慾望? 慾望是為自己的,是自己需要的。 理想,佛教稱它為願力或者菩提心,是為他人、為眾生的,是他人需要、眾生需要的。 比如小到一個家庭需要,中到一個企業、團體需要,大到一個國家民族需要,你去努力去做了,這就叫做願力,叫做菩提心。 你們現在是為你們的理想還是慾望努力啊?

答:理想!

師:那我要恭喜你們了! 好,大家都有理想,說明內心沒有慾望,很不簡單! 我相信你們說的是兩者都有。 我們人是兩者都有的,慾望也有,理想也有。 但是你的私慾不能成片成勢,當你的慾望成片成勢時,就意味著你失敗死亡的那一刻來了。 如果人只有慾​​望,只為自己活著,你是活不下去的,身邊的人都不認可你,誰都不願意和你共事。 當你為理想活著的時候,你的成就也就開始了。 如果到今天,你還不知道你為之努力的是慾望還是理想,你還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那麼你之前的人生都是虛度的,都迷失在自我裡。

為什麼十大願王的第一願是禮敬諸佛呢? 如果一個人敢放下自我,放下自己的面子、架子,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作佛來禮敬,你很快就會遇到善知識,很快就會得到貴人的指點。 一個人要想走進別人的心裡,要先把自己的心敞開來給別人看。

我們人既要有未來的願景,又要把心落實於當下。 未來是方向,是人生路上的燈塔。 但未來要從當下開始邁步。 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始於每一個踏實的當下。 世界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成功的人,行行都有失敗的人,你千萬不要看到人家在這個行業裡做得很成功,你就馬上改行加入這個行業。 在一個行業裡要想幹出點眉目,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想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二十年、三十年是不可能的。

從修行的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心不安,你就去折騰、就去做。 如果做完之後你的心安了,那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有時候我們為慾望去折騰、去努力、去嘗試,心還是不安,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不是帶著覺照、不是帶著一顆全然的心去做去嘗試這件事。 只有帶著覺照、帶著全然的心去做這件事,你才能終生超越它。 超越慾望的方法就是這樣。 一顆散亂的心、支離破碎的心,是根本不可能有覺照的。

今天再把“覺照”兩個字解釋一下:覺是覺察,照是照顧。 上上根器的人既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能主宰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能主宰自己的言行舉止、生理行為和心理行為。 二等根器的人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但管不住自己,需要爹媽管、領導管、師父管,爹媽、領導、師父大吼一聲,好了,他就管住自己 了,今天想看電影的不看了,今天想偷懶不上班的也不敢了。 別人是他的覺照,他自己只具備了覺,而不具備照的功夫,管不住自己,只能藉助別人來管住自己。 下一等根器的人永遠覺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更不用說管住自己了。 別人告訴他,他還不相信。 別人幫他管理身口意,比如給他設定了方法,找了一個環境,​​找了一個老師或者朋友,他還不就位,不來對接。 這種人既不認識自己,也不相信別人的智慧。

慾望也好,理想也罷,其實都是心中的念頭在作怪,你不去做,這個念頭就一直敲打著你。 等你把這件事情做完了,折騰完了,你心中的念頭也就消了,願望也就了了。 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覺知的人,無論你做多少事情,你心中的念都消不了,願也了不了。 一個解脫的人內心是沒有願望的,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隨緣就勢。 這個勢是力量,是大勢至菩薩的勢,它是勢不可擋的。 這個大勢裡面有悲心、有智慧、有願力、有行動力,什麼都有。 一個人若有大勢至菩薩的這種力量,什麼煩惱超越不了? 什麼無明破不了?

凡夫有慾望不為過,一個人連基本的慾望都沒有體驗過、嘗試過,是不可能有理想、有慈悲心、有菩提心的。 你敢面對你的慾望,能為你的慾望活著,這也是一種解脫。 就怕你不敢承認,明明追求的是慾望,卻偏說我追求的是理想。 在我看來慾望、願望、理想、菩提心,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只是境界上的不同。 就如同昨天你是小學文化,今天是大學文化,兩者都是文化,小學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基礎。 慾望是來幫你成長、幫你超越的,人往往是通過慾望的經歷、實現和超越,才能達到理想的層次。 一個人只有帶著清醒的覺知,憑著“海枯石爛不放手,望穿秋水不回頭”的毅力,才能認清內心、超越慾望、實現理想、成就菩提。 希望你們能常保此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