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之後,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特別是今年的臘月是小月,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也就是說再過二十九天就是新年了。 臘月裡也是各種習俗和節日最多的月份,其中臘月初五被稱為“五豆日”。
臘月是祭祀的月份,也是辭舊迎新的月份,同樣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臘月為建醜之月,醜為土,土生萬物,萬物最終都要歸於土。 土生木火金水,木腐金銹之後就是土,火滅之後也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土為萬物之庫。
在四季之中,每個季節的最後一個月都屬土,是四季的五行之庫,特別是丑月為舊年裡的最後一個“土”月,所有的晦氣在此聚集。 對應在身體上就是木肝、火心、金肺、水腎、土脾胃,對應在季節之中就是春肝夏心,秋肺冬腎,四季脾胃。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物首先要經過胃,然後再輸送到各個部位,所以“土”對應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是補充肝木心火,還是肺金腎水,都要經過脾胃。 而丑月正是土氣旺盛的月份,也就是五行俱全的月份。
因為土中可以長出木頭,可以流出水源,可以挖出金屬,還可以生出火,當然此火非彼火。 因此到了臘月,就需要食用五行俱全的食物。 比如臘八粥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的食材,因為木為青色,火為紅色,金為白色,水為黑色,土為黃。
於是在臘月裡,人們就把五種顏色的食材熬製成粥,比如“臘八粥”和“五豆粥”。 所謂五豆也就是黃豆、綠豆、豇豆、蠶豆和豌豆五種豆子,其實就是“青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的豆子,寓意著五行俱全。
在《本草綱目》中說:“粥能益氣,生津,養脾胃,補虛寒”。 《粥記》中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 所以臘月初五的“五豆粥”,臘月初八的“臘八粥”,都是粥。
關於“五豆日”的傳說
相傳宋代的歐陽修早年家境貧寒,靠賣詩文度日,偶然被一位富家千金拋繡球選中,雖然女方家裡嫌棄他,但女子被歐陽修的詩文打動,就跟著他在破廟裡成親了。 並說夫妻就是“福齊”,有福共享,有苦共嘗。
那時候,妻子為了不影響丈夫讀書,就在破廟後開了一塊荒地,每天都能給歐陽修做一頓豆子煮的粥。 後來歐陽修考中了進士,做了大官,就忘記了當年吃“五豆飯”的日子,也開始貪圖享樂了。
有一年臘月初五,妻子就煮了一碗“五豆粥”讓丈夫吃,並說:“綠豆綠,做官莫忘破廟裡;黃豆黃,做官莫忘寫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湯;蠶豆蠶,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歐陽修聽到這番話之後,很有感觸,並且立下家規,每到臘月初五這一天,家裡都要吃“五豆飯”。 後來此事傳開後,人們紛紛效仿,並把臘月初五定為“五豆日”,希望夫妻和睦,家庭順利。
五豆日習俗
五豆飯是用黃豆、綠豆、豇豆、蠶豆、豌豆與小米、紅棗等豆類穀物熬製的粥飯,風俗講究必須在臘月初五趕早熬好,早飯時一家人圍隴一起煎煎火火食用,俗稱喝五豆。 臘月剛到,家家戶戶就得尋思湊齊各種豆子物料,初四晚上用清水浸泡一夜,初五早上雞叫三遍就搭火添水,五顏六色的豆子下到鍋裡,大火燒開,溫火慢熬。 太陽出來時,濃稠味美、熱氣冒騰、香味噴散的一鍋五豆飯便可以出鍋上桌了。
熱炕中間放一小飯桌,老人娃娃圍一圈,每人面前擺放著盛滿的五豆飯碗,順著碗沿津津有味地噗嘍噗嘍盡情吸溜。 半碗還沒喝下去便臉色紅潤、血脈通暢、渾身舒坦。 紅色的豇豆、金色的小米、飽滿的黃豆、甜蜜的紅棗……各種豆子的味道營養聚集一起,五穀豐登、人氣興旺的濃濃氣氛立刻呈現出來。
五豆飯要熬得多,大家盡可以放開肚皮地喝,早飯吃完,端上碗還要給村里的老年人送。 這一天只要家裡有客人來,主人一邊招呼脫鞋上炕,一邊拿碗舀飯呈上,在諞閒聊天中把一腔熱情融化在熱騰騰、香噴噴的五豆飯碗中。
五豆,諧音即五毒,民間有喝了五豆,便除去了五毒,各種疾病和災難不再會纏身的說法。 也有喝五豆教育警示人們清廉做官、處事為人的歌謠:" 綠豆綠,做官莫忘破廟裡;黃豆黃,做官莫忘寫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湯;蠶豆蠶,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喝了五豆,開始糊塗。"那些年農村人的日子普遍都苦焦,人們把平常有限的吃食和布料都積攢到過年時候食用穿戴,為的就是能在過年農閒時節吃飽穿暖,歡歡喜喜享受一年辛苦勞作收穫後的愜意富足生活。 這種過年生活從臘月初五喝五豆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出來,所以自小對過年的認識就是能吃得好些、穿得體面些,關鍵是能在不同的時間節令有講究有文化有花樣地吃飽飯解嘴饞。
從臘月初五開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之後,才算是真正過完了年,期間也就是四十五天左右,所以就有了“吃過五豆飯,糊塗四十五”的說法,吃食文化是人們設置各種節令最前置的主題元素。 在熬五豆、喝五豆的同時,牢牢記住老先人總結出來的講究文化,這個年俗的教育意義就更加深遠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