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萬眾創業”的時代,但很多年輕人出去創業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困難,缺錢缺人脈缺社會關係。其實你所缺的這些都只是一種暫時的外在現象,你真正所缺的往往是內在的素質。所以不懂社會關係的人就覺得自己缺關係,不懂理財的人就覺得自己缺錢財,本質上都是因為自身素質沒有成長起來,當你自身的素質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你就會感召來與其相對應的資源。
問:師父您好,我是廣州“禪悅行”團隊的成員。剛才您開示中有幾句話對我來講非常重要,但是我沒有記下來,可以再給我們講一遍嗎?前兩句是“喜而不狂,怒而不嗔”。
佛菩薩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他要度眾生,就必須了解眾生。要了解眾生,就必須具備眾生的特性。眾生有的,他也有,眾生沒有的,他還有。比如慈悲,眾生達不到,但菩薩能達到;看破、放下,眾生可能也達不到,但佛菩薩也能達到。
如果佛菩薩沒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眾生向他訴說,祈求他的幫助,他就會不理解。比如你說:“菩薩,我失戀了,很痛苦!”菩薩會說:“什麼叫痛苦?”(眾笑)但是,由於菩薩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他就知道失業了會痛苦,失戀了會痛苦,他能感同身受。不僅如此,菩薩還能看到根源,知道該放下的就要放下,該提起的就要提起。而凡夫是放也放不下,提也提不起。
有時候道理上看透了,但行動上還做不到。看透是一種智慧,放下是一種境界,境界比智慧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好多道理我們都懂,但一碰到事情還是卡住了,心態轉變不過來。不是都懂了嗎,為什麼面對事情的時候還是超越不了呢?因為境界不夠,心力不夠。
問:上師,您好!我是第一次入寺修行,被分到齋堂拖地,一天拖三次。每次拖地,我都發現水很髒,我們出去一次,回來地就髒了。我想問:怎樣才能讓地不髒呢?
師:“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拖到第四次,地就不髒了!
問:我明天就要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了,請問在城市裡,如何才能讓自己盡量不受習氣的左右呢?
師:佛教說要時刻保持正念,正念不能丟。什麼叫正念?就是時刻讓心保持警覺,清醒不糊塗,不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人在世間,好多事情是不可能完全由著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來決定的,要盡量尊重別人的想法,理解、包容和遷就他人。只有大家在一起互相磨合,才能把自己磨熟、磨圓、磨開悟,不磨是不行的!
問:一個人信心不足、自信不夠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用好的方式方法和語言去引導他?
師:能用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導他當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明白為什麼他沒有自信心。其實信心是培養起來的,也是訓練出來的,要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歷練。有時候我們信心不足,是因為把事情看得太複雜,把別人看得太高了。其實人與人都差不多,只是有的人努力,有的人不努力。要想在這個世間上有所成就,沒有無上法寶,只有靠努力、奮鬥和責任心。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看世間凡夫有沒有人品,就看他有沒有責任心;看修行人有沒有人品,就看他有沒有願力;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就看他有沒有慈悲心。就拿責任心、願力和慈悲心這三樣東西來衡量。只要一個人有責任心,就可以用,就可以培養,就可以交付重任。
所以,人在世間,與其說與誰有緣,不如說彼此的價值觀相通。如果價值觀不相通,彼此肯定無緣。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有一番作為,所想所做必須符合世間的遊戲規則。如果想法總是不切實際,脫離現實,是很難成事的。因為不管做什麼事,最終都是為人服務、讓人受益。如果你想的、做的不能讓人受益,你就打不開局面,做不起來。有人真正從你這裡受益了,需要你,你才能做開、做強。
問:弟子修地藏法門七年了,做大拜懺近一百萬遍。弟子修行分次第,有喜有悲。現在頭腦經常處於混沌狀態,可能二三個小時都不起一個念頭。請問師父,現在是繼續按照原來的方法修行,還是調整一下?
師:我們頭腦的念頭就像流水一樣從不間斷,當你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尤其是長期專注於某件事情的時候,頭腦的念頭就會間斷。意識要分三個階段去超越:第一個階段,妄想成片成勢,沒有間斷、沒有縫隙,念頭就像流水一樣不間斷,連接成一體;第二個階段,念頭會分成一段一段;第三個階段,念頭完全沒有了,頭腦是空白的,我們會說這個人發呆了,走神了,忘我了。
修行人在某個階段的確會像你這樣,但這個階段不會持續太久。出現這種情況,叫做頭腦意識暫停,意識像流水一樣暫時停止了。所以,你坐在那裡誦經,誦著誦著,連自己在誦經都不知道了,人家叫你,你也聽不見。這個時候不需要多想,這是正常的,回過神來以後,繼續誦經,你很快就會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這個時候你是用功用得太緊了,頭腦才會空掉,應該適當地放鬆,這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太放在心上。
答:感恩師父,阿彌陀佛!
問:師父,剛才您講世間人講責任心,修行人講願力。我是做企業的,對顧客、對員工,我一直都是用慈悲心。責任心這塊,這麼多年來我從來沒有開除過一個員工,有的員工我明知道他的責任心不夠,已經達到可以辭退他的地步,但是我也沒有辭退他。因為我知道一旦讓他離開,他就找不到工作,或者有一段時間沒辦法養家。我應該怎樣權衡慈悲心和責任心呢?
師:你很有慈悲心啊!從來沒有開除過員工,這個很難做到!東華寺從2000年到現在,我們已經遷單了好幾個人。佛門裡的遷單就類似於企業的開除。在我們東華寺,一個人被遷了單,要兩年之後才能回來,這是給他留一條路,讓他出去學習學習,比較比較,碰一碰鼻子,兩年之後再回來。所以一個企業從來沒有開除過員工是非常難做到的。
尤其是你把來自五湖四海的人聚攏在身邊做同樣一件事,要他們認可你的理念,這是非常難的。這時候企業製度是不可缺的。還有,作為一個領導,一定要提前引導,不要等員工犯了錯誤才去管他、處理他。企業中一旦出現“管”這個字,老闆已經失敗了。老闆永遠是一個引導者,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是引導。 “管”是已經發生錯誤,製造麻煩了,才去管。在管理上永遠都應該是引導,引導的工作做好了,員工就不會犯錯誤,所以領導一定要做好引導的工作。
人家說做領導的疑心重,沒錯,疑心重的領導往往是優秀的領導,有先見之明的領導,關鍵要看他的疑心對他的企業和員工是好還是壞。凡是有先見之明、有預見性的人,可以說都是疑心重的人。疑心在管理上並不是錯,它可以讓你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先做好引導工作,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善於引導的人往往就是疑心重的人,他不給員工犯錯誤的機會,所以這是好事。領導要一定要經常引導,提前引導,善於引導。
問:上次師父開示曾說過,一味地遷就不是好事。所以,做企業主也好,做員工也好,是不是智慧做事,慈悲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師:對,智慧做事,慈悲做人,這確實很重要。有些人比較過分,同樣一個錯誤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你跟他好說歹說,明著表揚、暗中批判都不行,因為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所以當老闆在招聘員工的時候,篩選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闆要善於跟員工溝通。一個好的領導不是去管人,而是去引導人,與人溝通。老闆與員工溝通不暢,引導得不好,就會給企業的形象,甚至企業的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
無論做什麼事情,人都是第一因素。管人也好,管事也好,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只看我們願意用什麼方式方法來管。有的人比較有思想,善於折騰,不安寧,總喜歡找事做,像這樣的人,你就應該讓他出去開拓市場。如果讓他老老實實地呆在車間裡生產產品,恐怕是不行的。所以識人非常重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