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 文】
江南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升起,把江岸鲜花照得比火红,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胜过蓝草。如何能够不怀念江南呢?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词曲。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据《乐府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诗中说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首句,诗人说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诗人作为北方人,为什么说对江南风景久已熟悉呢?
那是因为诗人曾三次到过江南,一次是跟亲人远游吴越,一次是担任杭州刺史(822年),一次是担任苏州刺史(825年)。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诗人竟能相继担任杭苏二郡刺史,这是多么幸运!
有些风景,注定只属于一部分人。苏杭二郡,等来了白居易,也等来了七里山塘与白堤,以及他的旷世名篇《忆江南》三首。
这三次不同寻常的江南之行,使得诗人终生难忘,成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化作了《忆江南》三首。
所以,诗人用这个“谙”字,可谓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江南好,一是因为熟悉,二是因为什么呢?诗人接着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意思是说,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哦,原来是因为江南的花,“红胜火”;因为江南的水,“绿如蓝”。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一则妙在“春花”与“春水”景物的抓取,能够很好地概括江南春天的特点。
二则妙在颜色“红”与“绿”的强烈对比,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繁花似锦与天蓝蓝水蓝蓝的心旷神怡。
一“出”一“来”,两个动词,也将太阳升起,春天到来,大地一片红绿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可爱。
满眼新绿,处处姹紫嫣红的江南春天,有谁会不喜欢呢?
“能不忆江南?”既是诗人对江南的无限思念,也是诗人对于自己为官江南经历的一种缅怀。
那些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念。
如果你也曾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也许就更能明白“能不忆江南”的深层意蕴了。
一个人与一座城的相遇,注定会犹如莲花般开落,却又永驻心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