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以為菩薩一定都是神通自在、飛行去來、神通變化的,其實菩薩的意思不是這樣。 菩薩在印度話叫作「菩提薩埵」,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大道心眾生,二、覺有情。
所謂「大道心眾生」,人人都有分,只要是發大道心者,就可以稱作菩薩;只要是覺悟的有情,就可以稱作菩薩。
過去有一個出家人問惟寬禪師,他說:「禪師,什麼是佛?」
惟寬禪師說:「我不告訴你。」
「為什麼呢?我請示你,你怎麼不告訴我?」
「告訴你,你不會相信的。」
「禪師,你的話我怎敢不相信呢?」
「你問我什麼是佛?你就是佛。」
「我就是?我怎麼不知道我是佛呢?」
「因為你有『我』,所以就不知道了。有我執在,有假我在,那不是真我。」
「有『我』在,不能認識佛,不能認識菩薩。那麼,禪師!你覺得你是佛,你能夠見佛嗎?」
「唉!糟糕,剛才有了一個『我』,就已經不是佛了,現在又加了一個『你』,更不是佛。有『我』、有『你』的分別,就不能見如來。」
「那麼無我無你,我們就是佛了?」
惟寬禪師說:「無我無你,誰是佛?」
有我、有你不是菩薩、佛,那麼無我、無你,誰是菩薩、誰是佛呢? 菩薩和佛,在離開你、我,在不執著、無分別的平等性之上。 所以「眾生一體」,大家都是菩薩。
有人會想:「那我可了不起了,想不到才來讀個《般若心經》,馬上就成菩薩了。」對的,大家都是菩薩,不過和觀自在菩薩一比,還是差了一大截。
菩薩有五十一個階位,等於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的學生,都稱作學生;但是幼稚園學生和研究院學生一比,程度卻是差了一大截。 同樣的,觀自在菩薩就好比是研究院的研究生,而我們則還是幼稚園的學生,是初學菩薩。
在佛教裡,自稱菩薩的人很多,例如太虛大師有一首詩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你說我太虛是比丘,慚愧不敢當。 為什麼? 比丘戒,我雖嚴持了,但是並不圓滿,所以我不敢自稱比丘。 而說我是佛嗎? 更不敢當,我還沒有成佛。 那怎麼辦? 「但願稱我為菩薩」,我已經發菩薩心,已經發菩提心,我已經是大道心眾生,我已經是覺有情,所以你們可以稱我為菩薩。 因此,人們常稱太虛大師為太虛菩薩。 在汐止,慈航法師也自稱菩薩,他寫信給人都自稱「慈氏菩薩」,表示直下承擔發心發願。
菩薩不是靜靜地供著給人禮拜的,菩薩是活潑潑地為人間服務,為人間布施歡喜,為人間勤勞工作的行者,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菩薩像什麼呢? 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像天上的一彎明月,哪裡有水,它就在哪裡映現。 天上有月亮,河裡面就有月亮;天上有月亮,盆裡面也有月亮;天上有月亮,茶杯裡面也有月亮。 月亮是不偏心的,只要水清淨,裡面就能映現出月亮。 同樣的,只要我們眾生的心裡清淨,菩薩就會在我們心裡現起。 所以,我們要想做菩薩,就要從清淨自性、平等自性,從去除自私的心做起。
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好像讀書,讀到正有趣味的時候,我們會希望「你們不要叫我吃飯」;寫文章,寫到正要緊的時候,就希望「你們不要叫我做別的事情」;事業進行到某一個階段,進入情況的時候會說「我沒有心管別的事」。 可以說,我們都進入到某一種境界了。
觀自在菩薩的修行與成就,已經到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表示他已經完成自己,修行完成了。 也就是說,他的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般若波羅蜜多」了。
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呢? 就是在行持般若最得力的時候;就是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再證入「實相般若」的時候;就是寂照不二的時候。
寂,是不動,如如不動;照,是功用。 等於鏡子,它雖沒有分別心,可是朝這裡一擺,人的整個面孔都會在鏡裡現前。 就好比天上的月亮,它沒有分別心,所以江、海、河、溪、盆裡,都會有月亮映現出來。
佛陀有一個名號稱為「如來」,「如」是不動,「來」是動,從不動而動,而能教化世間,所以叫作「如來」。 我們要想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由心來運作,倘若緊張、著急,就為外境所動;菩薩度眾生,是如如不動而來遊戲人間、教化人間了。
觀自在菩薩在靜謐的般若智慧裡,能同時運用般若智慧教化世間,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寂照不二的時刻,是一個自在無礙的時候,不同於凡夫,說到度眾生,就感到好麻煩、好障礙,菩薩則能觀自在。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就是「能所雙亡」──沒有我是能度眾生的菩薩,沒有你是我所度的眾生。
佛教有兩個重要名詞,我們要特別注意,就是「能」和「所」。 我「能」講經,你們是「所」聽的人;我「能」喝茶,茶為我「所」喝;我「能」穿衣服,衣服為我「所」穿;我「能」吃飯,飯為我「所」吃。 「能」是做的主動,「所」是被動。 菩薩能所雙亡,把主客的對待關係忘記了,把我、你忘記了,把本體、現象忘記了,所以本體和現象融為一體。
能所雙亡,淨穢不分,能觀察的智慧與所觀察的境界,便融而為一了,就是所謂實相般若現前的時候。 這個時候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就是菩薩修行到功行圓滿的時候。
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 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時候。 這兩句話在《般若心經》裡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