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星雲法師: 般若:超越知識與智慧

下面講到「般若」,這兩個字與我們有很重要的關係。 這兩個字一般會念做「般若」,但是我們要叫「般若」,台語則念成「般若」。  「般若」是音譯,在梵文裡面叫做「般若」,所以不可把它的音改了,台語也應該叫「般若」。

「般若」究竟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家時的名字叫做「悉達多」,那麼悉達多的母親是誰? 大家都知道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淨飯大王的王妃。 那麼我要繼續再問,佛陀的母親是誰?

佛陀的母親是「般若」。

我們可從經典裡面的一句話「般若為三世諸佛之母」來說起。 所謂「三世諸佛」,人怎麼會成佛? 是什麼把佛生出來了? 佛是般若生的,至於人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沒有般若了。 那麼般若究竟是誰? 般若不用到外面去求,也不是另有一個母親,其實人人都有般若。

般若是什麼? 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真我。 現在的我是假我,真我是般若,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真理般若。 人所以愚癡、愚昧,就是因為不能認識般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現在我們讀《般若心經》,就是為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

我們一般說,般若不就是智慧嗎? 不錯,梵文的「般若」用中國的字來說明是「智慧」,但是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能勉強的說般若是智慧。 現在為了說明般若,我分幾段來釐清,第一段講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

般若與智慧有何不同?

  (一)般若是絕對的善

  智慧有時候有善有惡,而般若絕對是善的。 科學家製造電話,讓我們在幾千里路以外就可以和別人通話;製造電視,讓幾千里外的人都可以看到表演;製造冰箱、冷氣、電腦,讓人類的生活更為便利,諸如此類,科學家的智慧真是了不起。 但是,科學家製造的許多科技文明,例如飛機,若是用來運輸還好,如果是用來作戰就不好了。 甚至於摩托車、汽車的發明,有利益我們之處,也有害於我們之處。 所以,科學所帶來的文明是有利有弊的,而般若的智慧則是對我們有利而無害。

  (二)般若是不可說的

  「般若」是不可說,無法說的,就是說也說不清楚、說不明白。 等於瞎子摸象,一個瞎子摸到像的耳朵就說了:「你們知道大象像什麼嗎?我知道了,像芭蕉扇。」

  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鼻子,他說:「不是、不是,不像芭蕉扇,大象像什麼?像個鉤子,可以勾東西。」另外一個瞎子摸到像的尾巴,「你們說的都不對,大象像什麼?像個掃把。」還有一個瞎子摸到像的腿,「你們都不對,大象像什麼?像根柱子。」

  大象像什麼? 雖然他們都說對了一部分,但卻不是大象的全貌。 整頭大象的形貌究竟如何? 要開智慧的眼睛親自一看,才會知道大像是什麼樣子。 般若能打開智慧之眼,讓人認識宇宙人生究竟是什麼樣子。 沒有般若就等於是盲人摸象,只能對這個世間的枝末、局部作猜測,對整個宇宙人生不能全然了解。

  般若是不可說的。 比方眼盲的人問:「月亮像什麼?」你回答說:「月亮有光,它的光像蠟燭。」那麼眼盲的人看不到月亮,就來觸摸蠟燭,「喔!我知道了!月亮像什麼?月亮長長的。」你告訴他:「不是呀,不是長長的。」那月亮像什麼? 你再說:「像盤子一樣。」他又摸摸盤子,「喔!月亮像什麼?盤子摸起來冷冰冰的,所以月亮是冷的。」因為他沒有看到月亮,因此只能分別猜想月亮的樣子,但那卻無以涵蓋全貌。

  眼盲的人不知顏色差別,你告訴他白色就像百合一樣。 那麼,把百合朝他面前一擺,一摸,百合動了一下,他就說:「喔!我知道什麼是白顏色了,白顏色是會動的。」你說:「不是呀!白顏色像白雪一樣。」他摸一摸白雪,「唉呀!好冷。」你再問他:「白色是什麼?」他會說:「是冷的。」但都不對。

  我們眾生都是用各人的成見與見解,去分別、認識這個世界。 也可以說,平常講的智慧,是從心外去認識世間,而般若則是從心內來認識世界;般若是往心內去探求,不是向心外去尋找。

  (三)般若是禪

  般若如同禪一樣。 禪有禪機,禪機在哪裡? 到處都有,因緣到了,機緣成熟了,就像音樂一開,啊! 突然間就開悟了。

  般若也是一樣。 過去有一首流行歌曲這樣唱:「薔薇薔薇處處開,薔薇薔薇處處在。」那麼我們現在改過來說:「般若之花處處開,般若之花處處在。」般若的光到處都在;人若不懂,天天跟他講般若,他還是弄不清什麼是般若。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集合門下弟子,召開一次眾會,六祖大師說:「我有一個謎語給你們猜一猜,看哪一個猜對了。」於是大家便認真地聽六祖說:「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背無面,無名無字,你們說是什麼東西?」六祖座下有一個很年輕、很聰明的首座弟子,叫做神會,他說:「我知道,這是諸佛之本源,眾生之佛性。」意思就是這個東西不好用什麼名稱來說。

  六祖大師一聽,說道:「我跟你講沒有名沒有字,你偏要說本源,偏要說佛性。假如你將來有辦法,頂多也只是做一個宗教裡的知識分子,不是宗教裡的一個大修行家。為什麼?你從知識上來認識,從分別上來認識,沒有從無分別的智慧來認識;你從分別的智慧來說明,沒有從無分別的般若來說明。」

  我常有一個感覺:是佛法的,有時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反而是佛法——關鍵就看你有沒有般若。 比方我們穿著袈裟念經拜佛,樣子是在拜佛,但是心裡面卻妄想紛飛,那麼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了。 我行布施、救濟,不過心裡貪心,希望人家感謝,覺得自己很榮耀,很了不起,那麼布施本是佛法,也變成不是佛法了。

  又例如禪宗公案裡,老師打學生,師父打徒弟,打人雖不是佛法,但是一打,他認錯了,「我錯了、我改過、我懺悔!」那麼打人也是佛法。 罵人不是佛法,但有時大聲一喝,他警覺到我錯了,回頭向善了,那麼罵人也是佛法。

  我們看到歷代禪宗的祖師,他們對學習者的教育,有時候是違反倫常的。 在禪宗語錄裡可以看到,有時師父跟徒弟講話,徒弟上去就是一拳,而師父還哈哈大笑;笑過後,又給他兩個耳光,徒弟又再拿個棍子打師父。 我們看到,心裡可能很吃驚:這成什麼寺院? 成什麼體統? 成什麼師徒? 可是他們在那兒打架,打的卻都是佛法,那是最微妙的教育、最微妙的禪機,那是禪宗的「棒喝」教育。

  要了解般若,不能用一般的觀念來理解,因為般若不是常識、知識;用常識、知識來測量般若的樣子是摸不出來的。 因此,如何透露般若的氣息? 般若究竟是什麼樣子? 是要透過真修實證,才能獲得的。

  般若不能把它翻譯成「智慧」,因為智慧有時是錯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為知識會害病,「知」識一害病,就變成愚「痴」了。 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聰明、智慧是不可依賴的。

  過去有一個長老,叫做會覺老法師,我記得有一次在開學的時候,身為院長的他對著好多青年學生說:「你們要知道我有一個個性,我最討厭聰明的人。」這句話耐人尋味。 現在的父母都希望兒女聰明,都希望兒女考試成績好,但這有時候是錯誤的,光是聰明是不夠的。 貪官汙吏、做壞事的人往往很聰明,我們要設法使他在聰明以外還要有德性,也就是要有般若。

  用儒家的三達德「智、仁、勇」來說,般若是大智慧,是智;般若是大慈悲,是仁;般若是大菩提,是勇。 把智、仁、勇,把智慧、慈悲、菩提加起來,就叫做般若。

  般若的大智慧,不是認識虛假的外在,不是偏見邪見,而是要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怎麼樣才能認識真相呢?

  舉例說,一個老婆婆經常到寺院拜佛,有一天他起得早,天還沒亮就拜佛去了。 走在寺院的丹墀裡,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個東西,「不得了,我踩死了一隻青蛙!我來拜佛是為了求功德,今天反而踩死了一隻青蛙,罪過呀!」回家後,老婆婆天天不忘自己踩死了一隻青蛙,「罪過呀!罪過呀!怎麼辦?」心裡鬱結想不開,去找寺裡的師父替青蛙超度,替牠消災解冤仇。

  當他來到客堂,向知客師說明時,知客師先是驚訝,「什麼?你怎麼在我院子裡踩死青蛙,在哪裡呀?」「我帶你去看。」一看之下,原來不是青蛙,是個茄子,老婆婆心裡頭的陰影、罪業、冤仇,頓時間通通都沒有了。

  所以,大智慧就是要去認識真實的情形,不認識真實的樣子,就給外在的是非假相迷惑了,自己也就變得患得患失。 人要有修養,要有不為苦樂所動的大慈悲。 行慈悲,不是為了什麼目的,別人對我好與不好都沒關係,不需要別人來稱讚我,來說我好話。

  日本有一位有名的詩人說了一句話,他說:「你們知道宇宙有多高嗎?宇宙只有五尺高,在五尺高的宇宙裡,要容下我們的六尺之軀,怎麼辦?只有低下頭來。」所以,我們在宇宙之間生活,要養成仁愛心,養成大慈悲心,從謙虛、忍耐裡,把自己擴大到無限,人格才能養成。 還要懂得般若,般若是人間最微妙、最巧妙的生存之道、處世之道,有了般若智慧就能看破、放下,什麼都不計較,什麼都不在乎。

  般若不是消極的,般若是非常積極的,所以是大勇猛的大菩提。 什麼是大勇猛? 就是對止惡向善,對斷除煩惱,趨向解脫之道有很大的勇敢。

  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 以佛法來說,般若是「勝義智」,智慧是「世俗智」。 不過,要認識勝義智的般若,還是要從世俗的智慧開始。 如何認識這個無分無別的般若,也是要從有分別的智慧慢慢學。

  般若的種類

  般若有幾種? 我認為可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個面向認識。

  (一)文字般若

  什麼叫做文字般若? 譬如有人要找地方搭捷運,旁邊的人遠遠看到捷運的標誌,用手指一下,他就知道了,那麼這個符號就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 凡是一個符號,無論它是文字、繪畫、雕刻……能給人認識某一件東西的,都屬於文字般若。

  (二)觀照般若

  什麼叫做觀照般若? 般若沒有觀照,就不能認識事物的內在。 所以,東西不是光在相上認識,還要去觀照。

  舉一個例子說,麻繩。 麻它本來不是繩子,可是把麻捻成繩子,就可以用來打水,可以捆包袱,但你看到繩子,就會想到這是麻。 不過有的人他不會去觀察麻的功用,不知道它能做成繩子來捆包袱、吊桶子、綁東西,不認識這是麻,還把一條繩子當成了蛇。

  把繩子看成是蛇的很多,把樹看成是鬼的人也多得很。  「有一個鬼,我親眼看到的。」「在那個裡面。」走近一看,不是,是棵樹。

  像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杯弓蛇影」的故事。 一個客人到朋友家吃酒,看到酒杯裡面有一個黑影,心裡就想:「那個黑影是什麼?」談話中,那個朋友拿起酒杯「請!」這麼一吃,黑影沒有了,心裡害怕起來:「不得了,剛才這個酒杯裡好像有一條小蛇,我把牠喝到肚子裡面了。」

  當時他覺得要對朋友說出事實,顯得沒有禮貌,也就沒有說。 不過回家後,卻一直不放心,老想著:「糟了!我今天吃了一條蛇。」由於他每天想著肚子裡有蛇,看什麼醫生也看不好,天天萎靡不振的結果,就真的生病了。

  後來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到我家來喝酒喝到蛇,我家怎麼有蛇呢?」有一天,他也同樣坐在那個位子上喝酒,看到酒杯裡的影子,他終於懂得了,原來那是牆上一支弓箭映照下來的影子。 於是他又再邀請那個朋友來喝酒,這回朋友不肯來,不過最後在他再三的邀請下,不得已還是來了。

  這一天,他還是給朋友坐在原位。 因為他知道用講的沒有用,還是要讓他看到事實的真相。 當他坐在那兒吃酒時,又再看到影子,「哎呀!不得了,這是一條蛇。」「哪裡?」「你看、你看!」「不是!」於是主人把牆上的弓箭拿下來,酒杯裡的影子也跟著消失了。 這就說明,心雖然是虛妄的,而虛妄心卻也有很大的力量。

  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過去有人為了試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牢獄裡面找了一個被判處死刑的囚犯,告訴他:「你要死了,要被砍頭了,砍頭好辛苦,好悽慘喔!我現在有一個好辦法幫助你。我是一個醫生,我只要用針筒慢慢把你的血液往外面抽,就能讓你一點都不痛苦的死去。你是願意被砍頭呢?還是願意不知不覺的死呢?」

  「當然是不知不覺的死。」

  「好!你躺在這裡不動,被單蓋起來。」於是他替囚犯打了一針,並且在床的旁邊弄了一個自來水管,讓它不斷地發出「滴、滴、滴」的聲音。 他不時的在囚犯耳朵邊上講:「不得了,你的血流了好多,痛苦不痛苦?」「不痛苦。」「你聽到血的聲音嗎?你聽,一滴一滴,血都流了走了。」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囚犯真的死了,不過他身上的血一滴都沒有流出來。

  這就是心的力量。 這還只是虛妄心,不是般若心,般若心比虛妄心有更大的力量。 虛妄心尚且能以假為真,假如換作是觀照般若,必定會對宇宙世間認識得更清楚。

  (三)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由文字而觀照,由觀照而實相。 實相就是真實的樣子。 我們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樣子,就是不知道真實的樣子,也就是看不出實相是什麼。

  舉個例子,桌子是什麼? 在我們的常識裡面,怎麼會不認識? 這是桌子。 但是我說:「你說錯了,這個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一個假相,它的真實樣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樑柱就是樑柱,木材才是真實的樣子,你說的桌子是假相。」不過,你這麼一聽,我再問這是什麼? 你會說這是木材。 錯了,木材也是假相。 那它是什麼? 它是大樹,樹木是木材真實的樣子。 那麼再問你這個是什麼? 大樹。 錯了! 這不是大樹。 這是什麼? 這是種子、土壤、肥料、水分、陽光、空氣,眾緣和合所成。 所以,實相是什麼樣子? 眾緣和合。 你要認識「緣」,才能知道它的真實來源,真實的樣子,認識到它的根本,其本來面目。

  人人都有一個本來面目,或說真心、佛心、實相、般若、法身;看起來名稱很多,實際上意義只是一個。 例如,這是個房子。 房子是假相,它真實的實相是由土、水泥、石子、沙、木材、人工等和合而成。

  我們的內在都具備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其中有很大的功德。 只是這個真我,往往我們自己不知道,不認識。 這是什麼? 這是花,那是衣服、手巾、茶杯、書,這個人是張三、那個人是李四,我們認識了很多的假相,但是我們不能認識無相。 無相才是實相,有相都是假相。  《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有一個故事,太太向丈夫說:「今天難得我們兩個都在家,就拿點酒來喝吧!我們缸裡釀製的酒大概快好了。」於是丈夫就到地窖裡拿酒。 酒缸蓋子一打開,丈夫忍不住一把無名火起:「你這個不要臉的女人,原來你趁我不在家的時候,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男人。」

  太太直喊:「冤枉,沒有男人啊。」丈夫不信,說:「有,我明明看到酒缸裡有個男人。」「好!我到酒缸裡去看。」太太一看,更是怒火中燒:「你這個沒有心肝的東西,你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女人,怎麼還說我藏了一個男人!」

  兩個人就在那裡吵起架來。 這時候,來了一個外道婆羅門,剛巧要來看這兩個徒弟,發現兩人在吵架。 太太說:「師父,我先生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女人。」丈夫說:「師父呀!我太太在酒缸裡面藏了男人。」

  這個婆羅門聽了,就往酒缸裡一看,這一看,不得了,「你們兩個真不是東西,已經拜我做師父了,怎麼另外又找一個師父回來呢?我不管你們的事情了。」他生氣地走了。 外道同樣不能認識真相,而兩個夫妻還是繼續在吵架。

  後來一個出家比丘經過,正在吵架的夫妻倆,於是請比丘來為他們評理。 比丘一看酒缸,「原來是這樣!」於是他拿起一塊大石頭對準酒缸打去,把缸打破了,酒便流了出來。 這時候,男人也沒有了,女人也沒有了,兩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假相,是不實在的,是錯誤的認識。

  所以,佛法要從無相裡認識實相,因為有相都是假相。

  什麼是無相? 所謂「虛空無相」,虛空是什麼樣子呢? 世間上,任何東西都是虛空的樣子。 譬如這個長方形的房子裡也有虛空,虛空因為房子是長方形的,所以它就是長方形的。 茶杯裡面也有虛空,虛空因為茶杯是圓形的,所以它就是圓形的。 因此,虛空是無所相、無所不相。

  因為無相所以無所不相,無所不相就是實相。

  執著就是假相,無相就是不執著,也就是實相。

  般若的體相用

  (一)般若的相

  般若本來只有一個,何必把它分成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呢? 這是為了分別般若的層次:「正見」是凡夫的般若,「緣起」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的般若,「空」是菩薩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 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所以什麼是般若? 正見是般若,緣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當然是般若。

  凡夫的般若是初級的般若,就是要具有正見。 例如一般人為了買股票,會買一大堆禮品到寺廟裡去拜拜,祈求佛祖能讓他賺大錢。 明天漲停板了,趕緊買水果來禮拜,感謝佛祖保佑;跌停板了,就不肯再買水果、鮮花來拜,往往只是憑自己一時之見,對很多事情沒有一個公平、平等的看法。 其實,人人都要知道,經濟上有經濟上的因果,要正見因果的理則,不可以認知錯誤,錯亂因果。

  所謂「正見」,就是不管如何,我向道的信心都不被破壞,信仰都不會動搖。

  (二)般若的體

  能有正見,就是擁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認識緣起,就是擁有小乘聖者的般若;能認識空,更是不簡單了,要到大乘菩薩的階段才能認識,而真正的般若,則是佛才能懂得。

  好比學生讀書,小學讀歷史,中學讀歷史,大學也讀歷史。 般若的證悟也是一樣的,在佛教修行的層次裡,證悟是一步一步來的。 文字般若就等於覺悟,觀照般若就等於實行,實相般若就等於性體,本性的自體。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文字般若就是駕駛的船;觀照般若就是駕駛的技術;實相般若就是目的地。 以開車為比喻:車子是文字般若,駕駛技術是觀照般若,到達目的地就是實相般若。

  (三)般若的用

  般若究竟有什麼作用? 般若的用處很多。 你賺錢做什麼? 錢能解決生活問題;你讀書做什麼? 讀書可以增加知識,將來可以成功立業。 在世間做什麼事都要講求「用」,般若有什麼用?

  般若的用處

  (一)可以正信真理

  要正信真理很難。 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 但是你信仰宗教,他也信仰宗教,有時候邪信卻不如不信好,不信不如迷信好,迷信不如正信好。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危險。 也有人說,我什麼都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信不如迷信好。 你看許多老公公、老太太在神明面前拜拜,他雖然迷信,但是他們的信心好純潔、好高尚! 迷信只是因為一時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信仰宗教最終是以「正信」最好。 正信不是憑嘴巴說的,正信有正信的條件。 首先是信仰對象的條件:信實在的、信有能力的、信有道德的。 我們現在信佛,佛是否合乎信仰的條件呢?

  正信實在的。 佛是實實在在的,他有生養他的父母,有生養他的國家,在歷史上也有他修行的經過,所以他確是實實在在的大覺佛陀。

  正信有能力的。 佛陀是有能力的,《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我如善導,導人善路,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我雖是良醫,知病與藥,你若不吃我的藥,過失不在我醫生;我如善導,導人善路,你若不照我的路走,不能怪我,因為我確實是有這方面的能力,只是你不願奉行。

  正信有道德的。 合乎正信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德,若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本身仍有貪、瞋、痴,煩惱尚未斷盡,生死尚未解脫,又如何能引度眾生呢? 所以,信德是正信與否的最重要考驗。

  真理的條件是什麼?

  一、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 真理是有條件的,並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真理的條件是什麼? 要具備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不是你說你講的是真理,它就是真理,而要看你說的話是否合乎這三個條件。

  比方佛教說有生必有死,這就合乎真理的條件。 所謂「有生必有死」,古人生了要死,今人生了也要死;外國人老了要死,中國人老了也要死,這合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所以這句話是真理。

  二、具有合乎三法印的條件。 佛教裡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是真理。 三法印,就是印證佛法的三個條件。 所謂「諸行無常」,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在時間裡面沒有不變的;「諸法無我」,在空間裡面沒有獨自存在的。 我們若能懂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就能認識「涅槃寂靜」。

  大海裡面的水波濤洶湧,一個浪起,一個浪滅,一波推著一波,不停的變化,就在說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 假如我們能從波濤洶湧裡進一步認識波,其實它就是水,水是寂靜的,水是不動的。 所以,從動亂裡,也能認識一個靜的本性來,也能看見它的本來面貌;從千差萬別裡面,也能認識一個平等的樣子來。 因為無明的風起,所以水才會動,而其實它的本性是靜的,即使是在動盪中,它的本性也還是靜的,那就叫涅槃寂靜。

  人死的是軀殼,而人的本性不死。 人人都有涅槃寂靜,只是因為涅槃寂靜裡面起了妄動,所以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等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解脫,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生不滅,就是不動不靜,就還回我們本來的般若,本來的面目了。

  (二)可以證悟般若

  般若有什麼用處? 沒有般若,就不能證悟般若;沒有本來面貌,就不能認識本來面貌。 好在我們有般若,可以認識我們自己。

  (三)可以明白實相

  般若可以明白真實的樣子。 般若是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進而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 能夠認識「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就是般若。 因此,般若是一種能透澈宇宙實相的智慧。

  (四)可以斷盡煩惱

  了解不生不滅,涅槃寂靜,回到本來面目,何懼之有? 何煩惱之有? 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易為外境煩惱所轉,而在起惑、造業、受苦中輪迴不已。 有了般若,便可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度到解脫的彼岸,此即「波羅蜜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