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小学生必背古诗词120首(童声) 》~(滁州西涧)

 目錄

滁州西涧

韦应物 【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

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唯独喜爱涧边生长的清幽的芳草,还有丛林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叫声。春天的潮水上涨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又急又大的暮雨,荒郊野外的渡口空无一人,只剩下一叶孤舟独自横泊在那里。这是唐朝诗人韦应物在游玩滁州的时候即兴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因诗句对仗工整,诗风恬淡高远,而成为一部山水佳作,流传至今。

古诗开头以“独怜”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涧边芳草特别的喜爱之情:在滁州西部的一条小溪旁边,静静地生长着无数不知名的小草,这些看似卑微的生命依水而生,依涧而长,它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绽放着生命最初的原味,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诗中表达的是一幅静态的画面,芳草萋萋,溪水长流,宁静而闲适的春光中更显自然万物的温暖与祥和。然而,诗人不止于让读者就此安享秀色,专注于视觉盛宴,而是笔锋逆转,一个“上”字将时空从下到上、将感官从视觉到听觉在瞬间把静谧的画面逆袭:一声黄鹂的鸣叫如空谷回音般从遥远的树林深处传了过来,叫声婉转悠扬,悦耳动听,让人虽然看不到黄鹂灵巧曼妙的身影,但从那种美妙委婉的鸣啼中可以想象动作敏捷的黄鹂在丛林枝头欢快地雀跃、放声高歌时的那种欣喜和快乐。那是冬去春来后的欣慰和满足,是在生机勃勃的季节里自我放飞的超然和愉悦,到此为止,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是欢快的,就像那些葳蕤生长的小草,还有放声高歌的黄鹂。

面对眼前美好的景色,诗人并没有贪恋苟且,他联想到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怀才不遇的失落,诗人的心情就像春天河水的潮汐一样,波浪翻滚,一种淡淡的无奈与伤感在瞬间涌上心头。于是,他把身陷的处境比作晚来的暮雨,把落魄的自己比作荒野渡口的一叶扁舟,任由风吹雨打,独自飘零。所以,那个此刻站在岸边远眺的诗人的心情也是寂寞的、是痛苦的,是孤独的、也是忧伤的。

滁州,这个让诗人曾经戎马半生的地方,在几番大起大落之后,让他欢喜让他忧。他放不下这里的一山一水,忘不掉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有他的情,他的爱,也有他的伤,他的痛。滁州,已经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他,也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滁州的山脉水土之中,虽然他心里知道,未来也许会遥遥无期,但他依然会“独怜”那些青葱的幽草,依然会静静地聆听黄鹂悠扬的鸣声......诗人在历经大唐的繁华与衰退中忧郁徘徊,直至暮年,他仍在自己心灵的渡口执着地摆渡,在忧国忧民中等待着再一次的金戈铁马,即使曾经沧海、壮志未酬,也依然初心不改,无怨无悔!

一首古诗,道不尽诗人内心的喜乐哀愁和波澜壮阔,一幅画卷,画不完诗人内心的漂泊无助和孤单落魄,他只能用无声的文字在虚实结合的意境中将自己幻化为一只随风漂泊的小船,任凭风吹雨打,独自横泊。但是,那些“涧”,那些“树”,那些“幽草”,那些“鸟鸣”,那些在他生命中支撑他信念的滁州的山水风物,却让他不甘沉沦,让他伤而不悲。自此,他给滁州的千山万水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而滁州也给他在历史的文坛中留下了一座永远的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那个独自站在江边放眼远望的诗人,在一首《滁州西涧》中被历史定格为永恒的经典。他精致丰富的表达也成为山水田园派的一道优美的风景。至此,他的铮铮风骨,山水可鉴;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美誉至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