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金剛經《成就的秘訣》星雲法師: 無相與有相

無相與有相

「布」即是普遍,「施」即是散盡,以外相種種施為,藉此普能散盡心中的妄念習氣,滅絕煩惱蘊集。 佛陀為什麼要用虛空譬喻福德?

誠拙禪師在圓覺寺弘法時,法緣非常興盛,每次講經都擠得水洩不通,因此有人提議擴建更寬敞的講堂。

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裝了一百兩黃金,送到寺廟給誠拙禪師,說明是要捐助建築講堂之用。 禪師收下黃金,就忙著處理別的事,信徒對此態度十分不滿,心想:一百兩黃金可不是個小數目,怎麼這個禪師拿到這筆巨款,連個謝字也沒有? 於是就尾隨禪師的後面提醒道:「師父!我那口袋子裝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淡然的應道:「你已經說過了,我也知道了。」信徒更提高嗓門道:「餵!師父,我今天捐的是一百兩黃金呀!」

禪師剛好走到大雄寶殿就停下:「你捐錢給佛祖,如果把布施當成一種買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說聲:謝謝!從此你和佛祖銀貨兩訖!」

這雖是一則禪譚,但是也警醒我們布施時要能不住相,佛陀把布施福德的果喻為虛空,果亦是從因中來,要布施時心如虛空坦蕩無為,沒有親疏好惡的揀擇,果報就能像虛空廣大殊勝。 要如何做到視一切眾生如赤子,能內破慳吝心,外行利益事,有三種妙觀可以培養我們如虛空廓然的平等心。

一、厭離觀——觀生死業趣,眾苦逼迫身心,諦觀思惟,身聚如沫,命非久長,以此厭離觀,能對身外財物不起貪著,而行大施。

二、菩提觀——觀佛果相好殊勝,法性本具淨戒,了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此知菩提本性平等,故能尊重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三、慈悲觀——念眾生不逢佛時,不明法時,不敬僧時,不知三寶,不信因果,造種種惡業,如迷醉人行走路,如無足人渡河流。 由此念眾生如己身膿瘡,必悉心護念救度。

有位信徒非常虔誠,有次遇到水災,他只好爬到屋頂上避水,水漸漸漲高,終於淹到腳下,他急忙的祈求道:「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不久,他發現一個原住民駕了一艘獨木舟要救他,他卻說:「我不要你這高山族來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雨水繼續上漲,已高及腰部,他很著急的再祈求道:「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趕快來救我啊!」

來了一艘快艇,要載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說:「我一生最討厭科技文明,無論什麼機械東西我都不喜歡,我要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大水已經漲到胸部,他害怕的大喊著:「觀世音菩薩,快快來救我啊!」

然後來了一個美國人駕直升機救他,他還是搖搖手說:「你是外國人,我不要外國人救我,我要觀世音菩薩救我。」在他就快要被水淹死的時候,一位禪師救起他,他對禪師說:「像我這麼虔誠的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來救我?」

禪師說:「你還真是冤枉了觀世音菩薩,當你大聲呼救時,菩薩一次又一次地搭救你,菩薩化身成了獨木舟、快艇、直升機前來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挑三揀四。」

我們的心識一旦落入執求的妄相,就如盲人摸象,無法察覺實相的全體。 觀世音菩薩度眾生,不執著固定的法,不執著固定的相,我們在世間行布施,就要無相布施,才是功德無限。

生活裡,常有人拿著幾根香蕉,幾顆蘋果,到廟裡捐一點香油錢,求福祿求功名,求平安求財利,這住於世間六塵的布施,比較像是對神祇的賄賂或有條件交換為前提的供養。

倘若行布施的念頭不清淨:為了求名,為了求利,為了得到回報,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都是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 若是有無報償都不計較,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完全為了眾生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是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六祖惠能大師在《金剛經解義》中說:「布施應有純淨無染的心,一是不求身相端嚴;二是不求五欲快樂。為內破慳心,外利一切眾生。」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無限功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講話、做事、吃飯、穿衣,只要心存慈悲,處處可以幫助別人,造福大眾。 但是不可斤斤計較於人我,不可掛礙布施多少於心上。

我們布施時,應要做到:

一、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

二、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

三、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

四、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

身口意三業的修為,口業最容易布施,不需要有很多的錢財,也不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只要口出善語,就如花香,可以使人感染到歡喜和愉悅。

有一天,一個婆羅門來勢洶洶,衝進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因為他的親友跟隨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惡口瞋罵佛陀以妖術誑惑世人。

佛陀默默聽完婆羅門的惡言羞辱後,面容沉靜的開口道:「你如果帶著禮物去拜訪朋友,但是朋友堅持不收下你帶來的禮物,那時候你要如何呢?」

「要是朋友堅持不收下禮物的話,我只好再帶回家。」

佛陀說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我不接受,那些瞋怨惡口的語言,就再歸你所有。」

我們千萬不要口出惡言,讓言語成為別人的地獄,也不要陷入別人以言語為我們造的地獄。 我們若能隨時隨地佈施佛的四種語言給別人,自然能化解人和人之間的衝突或誤解。

一、要說清白無染的善語。

二、要說止非息諍的妙語。

三、要說正法善道的實語。

四、要說利益安樂的法語。

很久以前,森林裡住著兩隻雁,雁和池塘裡的烏龜是好朋友。 有一年夏季,久旱未雨,池水乾涸,烏龜心裡著急,再這樣下去,實在無法支撐下去。

兩隻雁很同情烏龜的處境,想幫忙牠遷移到有水的住處,雁想到一個辦法,用一根樹枝,叫烏龜銜在口中,兩隻雁各執一端,並囑咐烏龜,未達到目的地之前,千萬不能開口講話,以免從空中摔落。

於是,兩隻雁帶著烏龜於高空飛行。 經過一個村莊上空時,一群孩童指著天空,大聲喊叫:「烏龜被大雁銜去了,大家快來看呀!」

烏龜聽到下面孩童的喊叫,心裡十分生氣,認為自己受到羞辱,怒火中燒,就開口怒罵他們:「你們懂什麼?我才不是被雁銜去的!」

烏龜在開口爭辯的剎那,從高空跌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