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是不是也要被劇中父親“蘇大強”氣死了。 “明知道兒子剛換工作,他卻要買房子,還抬手就要500萬,而且沒有商量的餘地,但凡兒女讓他有點不順心,他就瞬間倒地,兩腿一軟,尋死覓活。他日常 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整事、整事、整事,一個人,把三兄妹的日子攪得雞飛狗跳。”
我想,許多觀眾都跟我一樣,氣得牙根就癢癢,恨不得把那個“爹” 捨一陣子不管他。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出現一個像蘇大強這樣的老人。 這種老鼠屎式的老人,是一切家庭矛盾的最大根源。 這種老人的存在,會將一個家庭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面對這種老人,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孝而不順。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愚孝則不在其列。 當下仍有人得不順心時,便會搬出孔孟之孝道,說服對方以接受其好。 魯迅先生就在《朝花夕拾》談及被曲解的孝,“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現代社會的認識也多如是,認為是孝的基本要求和第一標準。因為 愚孝思想之所在,親人間不便理論反駁。不僅影響到後輩的心理健康,也默默加劇了家庭矛盾。
愚孝自中古時代發展而來,與孔孟的時代相去甚遠。 孔孟是提倡“忠孝正孝”,但並沒有提倡“愚忠愚孝”。 正孝彰顯人的道德品質,但愚孝則給孝的崇高性蒙上陰影。 若非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著作何必受後人功利編纂,儒家思想又何苦為後人所曲解。 凡事搬出孔孟之孝道,既不合理,也不厚道。 明代周敖絕食殉君,其子聞父訊而慟哭奔歸,頭觸庭槐而死。 此等以死明孝實為愚味之舉,歷來卻被奉為孝之典範。
儒家提倡盡人之孝道,卻未說要行愚孝之風。 存疑就應探究歷史,而不是一味且不加分辨地傳承下去。 盲目孝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也有的父母把孝順妖魔化了,把孝順變成了控制孩子的工具。 你不聽我的,就是不孝。 你不順我意,就是不孝。 也有很多子女把孝順簡單化了,認為孝順就是事事順從父母。 一味的盲從並不是孝順,而是置父母於不義、置自己於不仁、置愛人於不顧。
其次,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
《禮記》曰: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簡單地說,大孝就是你的品德和成就出眾,使父母能夠受到其他人的尊敬;其次就是你的言行不會使你父母受到其他人的詬病;奉養父母已經是孝道裡最下面一層了 。
真正的孝道裡從來沒有強調過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也沒有賦予父母這種權利,那不過是後人的添加與曲解。
孝的內涵,按《禮記》界定有三個層級:“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大孝”是使父母得到別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聲,“其下”是能供養父母(底線)。 不孝的內涵,孟子也框定了三條。 但隨意搬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辭,實質也是對孟子的曲解。
《孟子,離婁上》說,不能事親為一不孝,不能事君為二不孝,不能賢德為三不孝。 “無後為大”常被世人識為字面意思,其實不然。 舜娶妻後未告知父母,才導致了“無後為大”,其正確解釋應為:不孝的行為有多種,最嚴重是沒有盡到後輩晚生的責任。 這種責任並非傳宗接代,而是應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和真實的境況不隱瞞地告知父母,為後人起到榜樣的作用。
孔子的弟子曾參,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子。 曾參有一次鋤地時,不小心誤除了瓜苗,結果遭到了父親的暴打。 父親暴打他時,他不閃不躲,最後被打得暈死過去了。 但他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給父親下跪:“孩兒不孝,做錯了事情,害得父親生氣。”
孔子知道這件事情后,給曾參講述了一個故事:“舜的父親瞽叟,受後母的挑唆,對舜一點都不好,動輒不是打就是罵。你知道舜是怎麼處理的嗎?父親罵 他時,他就听著,不跑。父親若要使用大棒打,他就跑。舜孝順父親的方式是:想要使喚我時,我會出現在身邊。但想要殺我時,我就讓你找不到。舜為什麼要採用這種方式盡孝呢?因為如果他被打死了,那就沒法盡孝了,沒法盡孝就是最大的不孝。而且,父親打死了他 ,就會讓父親落下'不仁'之名,置父親於不義就是最大的不孝。”
孔子提出“夫孝,德之本也”與“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意為孝的本質是仁德。 脫離仁德的本質,就是對孝的錯誤詮釋。 要盡孝,而非愚孝,盡孝不等於愚孝。 《孔子家語,六本》認為,真正的孝子應該逃避長輩盛怒的時候,而不是像曾參那樣,任其父親打得暈厥也不逃走。《孝經》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也說明了不好好愛惜自己身體健康的人,又怎能談得上真正的孝呢?
古代曾出現“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的歪理,可謂疹人之極。 荀子講,“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他認為,臣從君並非忠臣,子從父並非孝子,而是要講道義的。 從上述的大儒言理來看,聽話與盲從並不是正道的孝,還得看在什麼情況和什麼目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