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是一位宗師級的思想巨匠,他開創的陽明心學不僅改變了明代中後葉哲學思想發展的整體格局,還遠播日本、朝鮮等地區,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偉大思想。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王陽明的一生。
貴人語遲,抱負不凡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出生於明成化八年,浙江省紹興府餘姚縣一戶王姓人家。 其家族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晉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覽,且王覽是“書聖”王羲之的曾祖父。 到王陽明這裡,他的祖父叫王倫,是一位博學多才、性情恬淡的教書先生。 他的父親王華,是德才兼備的狀元,在翰林院就職。
王陽明出生後,一直到5歲才開口說話,而一說話就能背誦《大學》等經典書籍,原來是平時常聽祖父念給他聽,他就完全記下了。 後來,他在祖父的教導下博覽群書,從《論語》《孟子》到唐詩宋詞,再到其他儒釋道經典書籍,都如飢似渴地品讀,恨不得讀遍天下叢書。
就這樣,王陽明10歲時,便能出口成詩,令眾人刮目相看。 但他並不將這等小事放在心上,他有更遠大的抱負。
有一次,父親因為他帶同伴玩軍事演習而批評他,他卻說自己不想做只會讀死書的文人,而想做能安邦定國、濟世救民的人物。
此外,他兩次參加京師會試都落榜以後,也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痛哭流涕。 他說:“世人以不得第為恥,而我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意思就是,落榜沒什麼可恥的,因落榜而自暴自棄才是可恥的。
在王陽明看來,考取功名利祿只不過是一種謀生的職業,盡人事、聽天命就行,探索成聖的道路、參悟人世間的哲理才是他需要奮鬥一生的事業。
入仕被貶,龍場悟道
在讀書迎考期間,王陽明還做了一件大事。 他想要弄明白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於是就去自家院子里格竹子。 每天早上起床吃過飯後,就坐在竹林裡,目不轉睛地盯著竹子,竭盡全力想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 可最後,卻因勞累過度病倒了,什麼真理也沒格出來。 自此,他開始對朱熹學說產生質疑。
後來,他終於在第三次會考時,高中進士邁入官場。 為官期間,他時刻不忘對心中理想的追求,在公乾之餘,還跑去深山找奇居異士請教切磋。
王陽明31歲時, 因肺病復發,上《乞養病疏》回餘姚老家休養。 他在會稽山上找到一處適合修道的地方打坐靜修,卻最終因放不下父母恩情而放棄,但這正是他的心學與佛道分道揚鑣的重要里程碑。
王陽明重新入仕後不久,便遭到了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 明孝宗駕崩,明武宗繼位後,宦官當道,他因上疏為言官鳴不平,被宦官劉瑾以皇帝的名義廷杖幾十大板,貶到貴州龍場當驛丞。
王陽明幾經波折終於來到貴州龍場,但這個驛站只有一間房子,且早已破敗不堪,別說辦公了,連居住都十分困難。 而且當時的龍場雜草叢生、蟲蛇橫行、瘴氣繚繞,當地的少數民族還過著原始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好在無意中發現了一處山洞,相對寬敞且能遮風擋雨,於是他就在這山洞裡住了下來。
在被貶龍場艱難困苦的兩年裡,雖然總是受飢餓、寒冷、毒瘴所困擾,但他也不曾忘記自己的志向,反而更加安於讀書,靜心思過,對人生又有了新的體會。
在一個寂靜的午夜,王陽明忽然驚醒,放開嗓門,大聲呼喊:“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此刻,他終於參透了生死,參透了天地間的奧秘,從此便奠定了他在思想界宗師的地位。
平定叛亂,反遭誣陷
結束了兩年的龍場生活後, 王陽明被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縣令,後劉瑾等宦官被剷除,他的官運才開始走上坡路。 尤其在大明內憂外患的時候,朝廷任命他為南贛巡撫,去圍剿當地的凶悍山賊。 自此,他的軍事才能開始大放異彩。
王陽明年輕時就對軍事特別感興趣,為此還曾遭到父親的訓斥。 但後來他還是認真研究了各種兵書,尤其對《孫子兵法》的研究最為精細。
王陽明用兵在戰術上經常出其不意,但更厲害的卻是攻心之術。 他先給那些土匪發布《告諭巢賊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隨後又派人給那些匪盜送去了牛、酒和布匹等吃穿用品。 通過一篇聲情並茂的文章和後續的安撫舉措,收服了一批決定痛改前非的匪盜,並把這些人編入自己的軍隊,為己所用。
隨後,他才對那些負隅頑抗的山頭土匪實施圍剿。 期間,他還對假意投降,實則準備抗爭到底的土匪頭目以禮相待,確認他實在沒有悔改之意後,才果斷殺之,以絕後患。
王陽明在南贛剿匪過程中,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讓他威名遠播。 但真正讓他達到一生事業巔峰的,還是平定寧王叛亂。
據說,寧王朱宸濠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心怀大志。 但一直對當朝皇帝心有不滿,見皇帝整天只顧尋歡作樂、不務正業,還始終沒有子嗣,便生了反叛之心。 可惜,寧王遇到了王陽明這樣的軍事奇才,拉攏王陽明不成,反而被王陽明活捉了。
王陽明平叛有功,但他的功勞卻被有心人誣陷,說他擁兵自重、意圖謀反,幸虧有一批大臣力保,他才相安無事。 然而,他也因為被猜忌,一直未能入朝為官。
直到嘉靖六年,廣西思恩、田州兩地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明世宗才想起王陽明,讓他官復原職,平定思田之亂。 但這時的王陽明已經57歲了,他並不想復出,只想安心講學,且因操勞過度,身體每況愈下。 但聖意已決,無奈王陽明再次披掛上陣。
當他平定了叛亂,想回老家與親人團聚時,卻遲遲得不到皇上的返歸詔書。 病入膏肓的王陽明預感自己命不久矣,他想落葉歸根。 於是,他不再等待皇帝詔書,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的路。
可即便如此,他終究未能如願,在走到江西南安時,他永遠地停止了思考,並留下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