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可以分成四種,第一種人才是善於思考而不愛行動,他聰明,才智高,可以給你完美的思路、理念和方向,但他沒有實施能力,需要另外一種人才去實施他的理念。而這種實施能力強的人才往往又不善於思考、分析、判斷,沒有清晰的思路和理念,但他有衝勁、有行動力,這種人一般都有明確的目標。
第三種人才既沒有第一種人才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思路,也沒有第二種人才明確的目標,但是他能與領導相應,領導有呼他就有應,就像我們東華寺的哼哈二將一樣,有呼就有應,這種人才善於追隨領導一起往前衝。其實這種人最容易與領導處於同一個層次,不在同一個層次是很難相應的。而且這種追隨者往往都有奉獻精神,能追隨領導去完成共同的理想和目標。
第四種人才沒有前三種人才的特點,沒有特殊的才智,沒有衝鋒陷陣的衝勁,也沒有領導的禀賦,但他兢兢業業很會做後勤工作,有持久的耐力。劉邦的後勤部長蕭何就是這樣的人才。善於用頭腦的人往往缺乏行動力,有行動力的人往往又不善於思考。
在座的各位可以把自己分析一下,看看自已是屬於哪一種人才。我給自已的定位是第三種人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第三種人才。我是領導指到哪兒我就打到哪兒,領導在前面沖我就在後面隨,我是絕對不會掉隊的。你讓我出謀劃策指點江山,我沒有這個智慧,讓我單打獨鬥衝鋒陷陣,我沒有這個膽識和魄力,讓我兢兢業業地做後勤工作,我也沒有這種任勞任怨的精神和修為,但是我會跟著大隊伍走,會配合領導。也許人人都認為自己是一條龍,但我從不認為自己是一條龍,我會配合團隊的需要、團隊的發展、團隊的精神。我既不是帥才,也不是將才,而是一個優秀的士兵,屬於第三種人才。
我把佛教分成三大塊:一是唱誦、儀軌儀式、祈福祭祀,屬於佛教的外在形式。二是佛學,包括佛教的理論和哲學思想,屬於佛教的內涵。三是佛法,用於修證,幫助眾生破無明,了生死,屬於佛教的實踐。雖然分成三塊,但它們又是一體分不開的。佛學和佛法就相當於農科院的教授和農民,沒有農民實施農科院的理論,就無法確定教授的理論是否可行。反過來,農民種田也需要專家教授的理論指導才能提高收成。他們各司其職,各有所長,但又相互依賴,不能分開。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渴望東華寺能多出一些專才。一個人有特長才會有價值,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用,都會受人尊敬。全才是一種綜合素質:能想、能說、能寫、能幹,還能忍辱,這種全才太難得了。如果你們能成為理論加深入實修的雙面料子,我是最高興的。
雖然大家再回東華來參加禪修班要在兩年之後,但是我希望兩年之後你們能一個不少地回來,而且希望看到那時候的你們,已經突飛猛進、脫胎換骨了!今天我是在畫龍,到那一天,我就可以點睛了。希望兩年後你們回來時個個都是龍,我想做個點睛的師父呢!
大家來了之後,要把你們過去所學的東西暫時放下七天。法就像菜餚一樣,無論你過去吃過哪個地方、哪種特色的“菜”,都要暫時放下,這七天你就嚐一嘗東華寺的“菜”!放下你過去的習慣來適應東華寺的習慣,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能力。境界就是心胸、氣量、格局、膽識和魄力,你要想品嚐東華寺菜餚的味道,就得放下過去品嚐過的東西。你若放不下,說明你的境界和能力還不夠,你一用功,就跑回你過去用功的狀態裡去了,這關係到你的駕馭能力。知識容易學,能力也容易培養,但境界是很難提升的。如果你第一步做到了,第二步也做到了,第三步相對就容易多了。先學知識,再培養能力,最後提升境界。
雖然我總說要降伏其心,但降伏其心並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這顆心,發揮它的作用,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成就之後也不要執著成就,要其心無住。有些人問,一個人成就之後在哪裡呢?你們說在哪裡?上下左右內外不住,無所在又無所不在,就像空氣一樣,只要有空間就有它,沒有空間它就不在,正所謂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有一個佛友說第一次報名沒有被錄取,心裡膽怯,不敢再報,怕又錄不上。其實這樣想是錯誤的。中國有句古語叫“求醫問藥”,能治病的醫生是要求的,要向他求個方子。在修行上也是如此,拜明師是為了“求法”,你不求,他是不會給你的。佛教的理念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是一致的,都認為寶貴的東西是要用誠心去求的。而西方的聖教是主動送上門,叫送福音。也許是因為這種試誠意的做法,使得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很難走出國門,傳到西方國家。但是現在情況已大有不同。
你第一次報名,東華寺沒有錄取你,你要繼續敲門。只有你的心量夠,經得起折騰,你才是個人才。中國人培養人才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刁難你,你若是個人才,一定經得起冷落、打磨。你若不是個人才,對方不會在你身上投入大量的心血,因為你受不了人才成長的這個過程的痛苦和師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天助、人助,關鍵是要自助,你自己不去承擔,是不可能成就的。成就的人首先是敢於承擔的人,敢承擔多少就能成就多少,有多大的心量就能容納多少東西,就能結出多大的果子。
學佛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全在一念之間的認識和轉變。這一念認識不到,轉變不過來,才有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在一念之間認識到並轉變過來,就不需要任何法門了,當下就能起用。比如打坐的時候你很散亂,身體很痛,如果在見地上你認識到位了,你就會想:散亂就讓它散亂,痛就讓它痛嘛,不用管它,我只管用我的功就行了。
我們人有兩套系統,頭腦的系統和靈性的系統。頭腦的系統是每時每刻都在散亂的,而靈性的系統每時每刻都在專注,都在當下,都是忘我的,就看你啟用哪一套系統。如果你不啟用靈性的系統,老是跟頭腦玩遊戲,被頭腦牽著跑,或者跟頭腦逆著來,不讓它打妄想,不讓它分心,你就把靈性的系統拋之門外,丟到一邊了,這就叫捨本逐末。你不要管頭腦,直接保持著清醒的覺照就好了。當靈性的這套系統你運用嫻熟了,它的力量自然就成片成勢了,這時候即便頭腦打妄想,也乾擾不了你了。
我一直喜歡用馬和馬車的關係來打比喻,馬車跑偏了,你不用去推車子,只要把馬牽到路中間,馬車自然就回到路中間了。馬就代表了靈性的系統,車子就是頭腦的系統。只有死人才沒有妄想,死人的身體才不會疼痛,一個大活人是一定會有妄想的,打坐的時候身體也一定會疼痛,正是因為有妄想、會疼痛,才讓我們看清了那個沒有妄想、沒有疼痛的另外一套系統——靈性。
幾十年來,你們都在用頭腦這套系統,現在告訴你們有兩套系統,可能一時半會兒你們會用不上手。這不要緊,要緊的是你在認識上要到位。如果這些理念你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你怎麼用功呢?佛家講不怕你不會用功,也不怕你用錯方法,就怕你在理論見地上認識錯誤。事情沒做之前認識先到位了,就成功一半了。
天下三百六十行,隔行不隔理,什麼事情都分兩步,一步是理論,一步是實踐。你在實踐上之所以不上路、不會用、不到位,就是因為你理論上的認識不到位,或者根本就錯了。如果在理論上認識對了、到位了,再去做功夫、去實踐,完全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可以一步到位。天下事有能一步到位的,有需要三步到位的,也有永遠沒辦法到位的。會做事的人,就是一步到位,沒有過程;不太會做事的,可能要兩步三步四步到位;完全不會做事的,永遠都到不了位,做不成事。所以,培養見地是修行也是做人做事的第一要事!
我問你們,天下有幾種人?有幾種心? (答:天下只有兩種人——男人和女人,只有兩種心——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你們都答對了。但這是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心分為男人的心和女人的心,形分為男人的形和女人的形,這只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層面進行劃分。一旦你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超越了六根和六塵的境界,天下就只有一個人、一顆心。
一顆什麼心呢? (答:佛心、清淨心)回答得非常好。從究竟的角度看,天下只有一顆心——佛心、清淨心、慈悲心。從究竟的角度看,天下也只有一個人,什麼人呢? (答:不男不女的人(眾笑)。真的哦,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男女之分的。大家認不認可這個觀點啊?(答:認可)
但是,當這顆心有了載體的時候,不是男人的載體就是女人的載體,是不是這樣? (答:是)為什麼它要有一個載體呢?因為它要在紅塵中啟用,需要一個工具。就像我們出門就要坐車,碰到水路就要坐船,再遠一些的路就要坐飛機一樣。無論是坐車、坐船還是坐飛機,用這些工具的都是你這個人,只不過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選擇不同的工具罷了。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大師、八萬四千眾生,說到底就只有一個法門、一個大師、一個眾生,你們認不認可啊? (答:認可)我怕你們說我是外道,我都不敢講(師笑,眾鼓掌)。其實我講的這些也不是我悟到的,而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只是我認可了這個觀點,採用了這個觀點,所以我就事倍功半。可是很多人在無明之中,不認可過去的聖賢和祖師,想要獨創一套理論和方法,搞自己的一套東西。其實那是無知的做法,結果會很慘。你怎麼搞都搞不過古人,搞來搞去變成了歪門邪道。人要學會拿來主義,拿來就用,很多東西是不需要你自己去開發的,你直接拿來用就行了。
人的成長和經歷分為三步:先解決溫飽,再尋求文化,最後一步是靈性修行。文化和靈性是很接近的,文化的最頂端就是靈性。文化的跨度很大,分為好幾步,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靈性文化。比如衣食住行是屬於物質文化,文學藝術是屬於精神文化,宗教信仰是屬於靈性文化。
大家能在百忙之中來到寺院清理自我,打掃自我,說明大家的善根都很深厚,福報也很大,同時也說明大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進入了追求靈性文化的層次,沒有忘記回家的路。
我們一生都在勞碌奔波,以為活著就是為了錢財名利、情感、兒女等等,其實這些都是輔助我們修行、輔助我們成長的。因為一個人要成長、要回歸,必須經曆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成功失敗、日常瑣事,以及紅塵中種種繁雜的事情,所有這些內容構成了我們的人生經歷。無論它是順緣還是逆緣,是好事還是壞事,當你把心量放大,把心態調好,你會看出它是來輔助你成長的,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來輔助我們成長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順境、逆境,順你的人、拆你台的人,都是來幫助你的,都是好事,都是貴人,對不對啊? (眾鼓掌答:對!)天下一切事都是好事,一切人都是貴人,就看你有沒有智慧去認識、去使用,就看你的心調頻調到了哪一個層次。如果我有德行有智慧,小人到我身邊也會變成我的貴人,大家認不認可啊? (眾鼓掌答:認可!)要想求貴人,要想求順事,先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心,因為“我”是第一因素,心是第一因素。
我一直重複一個觀點:我是第一因素,你是第二因素,他是第三因素。他指的是環境,是客觀的東西,是同等對待你我的。剔除環境這個因素,天下就是你和我的天下,就只有你和我的關係。你對我的所作所為,對待我的方式方法都與我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天下一切事的原因都是你的原因和我的原因。而我們兩個之間,我自身又是第一因素,你是第二因素。
那我問大家:法師修得高不高,法門對不對,重不重要? (學員答:重要)。可我卻說不重要!你正派正氣有智慧,我是歪理邪說,你跟我學,我的歪理邪說會把你變成邪知邪見的人嗎? (答:不會!)假如你不正,搞歪理邪說,碰到萬行是個正知正見、正師正道的老師,難道你能正確地理解他的法,不會把他的法理解偏,乃至修成邪法嗎?釋迦牟尼佛的法是正法吧?為什麼幾千年來被我們學偏學歪了好多呢?因為我們無明、我們邪知邪見啊!所以說人邪修正法,正法也變成邪法;人正修邪法,邪法也變成正法;人正遇到邪人,邪人也變成了正人、恩人、貴人。
你是第一因素,你對面的這個人、這個法、這個思想、這個工具是第二因素,環境是第三因素。以前我師父告訴我這個理念時,我沒有深刻地體會到,沒有切膚之感。但是這一年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句話,它在我身上應驗了。拾人牙慧,自己是得不到受用的,必須親身經歷,有了切膚之痛,這個智慧才會成為你自己的智慧。
不抱怨人,不抱怨事,不抱怨環境,這就是人生觀,這就是價值觀。你的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所有的人和事到了你這兒都會出問題,無論你遇到的是多麼好的人、多麼好的事,別人給你的是多麼正確的思想理念,都會改變性質,都會變成問題。比如我們都認為自已做人做事修行需要明師、需要方法,可是如果你很無知,你怎麼辨別哪個是明師呢?你必須有智慧,才能辨認出明師,是不是這樣? (答:是)否則就是佛陀來了你也不認識!
同樣,只有當你有愛心了,你才能發現別人的愛心。你沒有愛心,無論遇到誰,你看他都是自私自利沒有愛心的。人與人之間要做到有效的溝通,彼此之間要有虔誠的信心和真誠的愛心,或者彼此的素質必須在同一個層次上,要有相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有緣就體現在這裡。我們的綜合素質決定了我們彼此之間是有緣還是無緣,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和廣度,也決定了我們會遇到什麼樣的貴人、什麼樣的明師,能否遇到正法。所以“我”(你自己)永遠是第一因素! (掌聲)
能換位置思考的人是第一等有福報的人,如果不能換位置換身份去換位思考,就要老老實實、心甘情願、歡喜奉行地坐在你的位置上任勞任怨。你的這個位置是你的昨天、前天決定的,也就是你的上一世、再上一世決定了你今世是以什麼身份出現,選擇什麼職業,從事什麼工作。
有的和尚特別反對當和尚是一種職業的說法,我倒很喜歡這種說法,我當和尚就是把它當作一種職業,我認為這是一種很崇高、很神聖的職業。遵守當和尚的職業道德、行業規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和尚就要普度眾生,就要吃佛飯,說佛話,做佛事,就要按這個領域的遊戲規則去做事。
我們東華寺在完成硬件建設之後,馬上就要開始軟件建設了,我們不僅要為東華寺培養人才,還要為社會培養人才,比如開禪修班就是要為社會分憂解難,為眾生分憂解難(掌聲)。你們來到寺院,是帶著疑惑、問題、包袱而來的,我們就要儘自己的所學所能傾囊相助。但這裡又存在一個因緣的問題,也就是我剛才說的智慧的問題——你會不會選擇?你選擇對了,你就受益;你不會選擇,進了寶山你也是空手而歸!
我們身邊有兩種人,一種人能發現問題,但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一種人永遠都發現不了問題。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既能發現問題,也能解決問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